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深入学习、坚定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是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根本遵循和重要任务。成都作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首倡地和“公园城市”首提地,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有责任率先探索中国特色、时代特质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努力走在前列、作出示范。
让创新成为动力源泉
率先在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提升城市经济引领力上走在前列、作出示范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特别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国家繁荣富强、城市崛起发展都与创新紧密联系,创新愈发成为国际经济竞争甚至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所在,科技创新在哪里兴起,发展动力就在哪里迸发。
优化创新体系布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遵循区域创新资源高度集聚的规律,紧紧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四大目标”“七大任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战略和城市未来发展,坚持以创新生态链为引领、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一核四区”优化完善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规划,制定出台科研平台、创新团队、科技转化、产业植入四类政策支持体系,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进高品质科创空间建设,不断夯实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科技创新中心的支撑。
突破创新重点关键。强化创新链、政策链、产业链互补,围绕先进核能、航空航天、轨道交通、信息技术、先进医药等战略性技术和战略性产业,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交叉研究平台和科技创新基地,积极创建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打造空间分布集聚、学科内涵关联的原始创新集群,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加快形成以美丽生活宜居性、要素获取便利度、协作配套高效率为竞争优势的新科技、新经济生成形态。
完善创新发展生态。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市场有机衔接为目标,协同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持续开展“菁蓉汇”“创交会”“创业天府行动计划”等特色活动。着力推进区域协同创新,打造“一带一路”开放创新枢纽,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加快建设国际化营商环境先进城市,积极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实施创新活动的主体,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
让协调成为内生特点
率先在贯彻“一尊重五统筹”总要求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上走在前列、作出示范
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对提升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言,既是规划建设管理的重要方法,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只有统筹处理好资源约束与城市战略、整体形态、空间设计、人民需求的关系,才能有效破解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刚性约束。
坚定协调发展理念。坚持运用辩证法,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善于“弹钢琴”,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既要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又要考虑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从当前制约超大城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出发,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巩固国家战略大后方优势。
重塑城市经济地理。坚持“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差异化功能定位,建立促进主导产业主体功能定位和资源禀赋要素集聚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布局安排、土地用途管制模式、生态保护建设方式、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统筹推进新城新区增量拓展和西部区域减量发展、中心城区有机更新与近郊区域加快发展,推动“五中心一枢纽”核心功能在市域科学布局,全面形成城市精明增长的发展格局。
提升人口承载能力。城市既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载地,又是人民生活的主要聚集区,兼顾城市长期人口预测规模和近期服务人口现实需求,科学确定公共服务配套标准、总体规模、具体指标、空间布局、建设导则,不断创新公共服务供给和资源配置方式。坚持“人城产”理念,做优存量、做大增量,高水平推进东部新区、天府新区和66个产业功能区建设,以服务完善性和城市宜居性引导优势人力资源为主要特征的人口集聚。
让绿色成为鲜明底色
率先在践行生态文明思想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力上走在前列、作出示范
绿色既是实现城市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公园城市建设的底层逻辑。示范区建设就是要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培育绿色生产方式、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探索走出一条公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构建绿色城市形态。加快构建大尺度生态廊道和网络化绿道脉络引导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经济地理分布,以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天府绿道体系等世界级重大城市生态工程为牵引,优化生态空间,提升生态质量。大规模推进全域增绿增景,以景区化、景观化、可进入、可参与为目标编制未来十五年生态建设规划,重塑天府之国茂林修竹、美田弥望的美丽中国大美城市形态。
培育绿色生产方式。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转型,规划建设绿色生产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和绿色供应链体系,促进绿色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和应用,发展装配式建筑,推行模块化生产,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施低碳城市建设“636”工程,优化能源结构,持续推动清洁能源的普及应用,建设零碳排放和零污染源排放的基础设施、产业功能区和生活社区。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积极运用市场化手段全面塑造低碳发展的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加快“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的绿色交通体系建设。推进城市轨道交通TOD综合开发,发展共享汽车、共享单车等新型出行方式,每年规划建设1000条“上班的路”“回家的路”,着力解决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促进公共交通空间优化、模式转变、网络重构、弹性高效,让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成为社会新风尚和出行新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