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理论

财经

重启经济的重点是重启“来来往往”

周其仁
2020-07-20 09:35:22  来源:北京日报

  增加“来来往往”的层次、频率、多样性

  中心城市、核心城市、增长极,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给别人提供的东西多。曼哈顿城只有60平方公里,可是我国的企业阿里要跑到纽约去上市。因为纽约能给出非常大的资金量,当然这个资金量不是纽约人的储蓄,是吸收了全球的资金。这个经济规律就是,你给别人的东西越多,资源就越往这个地方汇集。

  现在没有一个地方不提招商引资,但是要想好招来干什么。招商引资不是招来了关起门来为自己服务,而是提供最好的条件,让企业可以为更广大的地区、更广大的市场来提供服务,最好是为全球服务。一个地区的产品服务能够提供给更广大的客户、更广阔的市场,这个地区就越发达,越可能成为网络节点当中的出类拔萃者。

  我们有很多规划上的用语:城市圈、经济带、一体化,比如长三角一体化。“长三角一体化”到底是什么意思?它绝不是说,要把长三角这几个省、市的人搬到一起住,也不是要构造另一个城市圈,另外一个层级或经济圈、经济带,根本就在于增加城市之间的来来往往的层次、频率、多样性。

  高水平“来来往往”的实质是市场本位的全球化

  当然,仅仅长三角地区高水平的来来往往,还不够,还要有更大发展。现在特朗普政府这么一折腾,国内国际都对全球化产生很重的阴影,全球化还能不能继续、还能不能重回过去的水平或是超过这个水平?有很多不同看法。

  我的观点是,全球化从来都是两个层次:一个是国别之间的全球化;一个是市场本位的全球化。

  去年5月我访问华为,华为给我的信息非常清晰,是美国政府的少数人在遏制华为,不是美国在遏制华为,尤其不是美国的企业和产业界在遏制华为。你是它的大客户,它为什么要遏制你?它的芯片卖给你,它才能赚钱。遏制华为,是少部分人为了追求政治利益、短期的选战利益,或是意识形态、国家战略的考虑,才设置的障碍。

  美国的产业界和企业界不是这么想问题的。去年5月他们给的信号是,华为供货商的律师和华为的律师一起来研究怎么越过美国商务部设置的障碍,他们这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怎么会心甘情愿地听凭关税涨到让生意中断呢?中国的企业也是一样的,不会因为美国总统宣布涨了25%的税,或者涨了75%的税,就老老实实交税或者干脆不做这个生意了。

  浙江台州一家公司,我从2005年追踪观察到现在。它是做塑料产品的,给世界最大的快餐公司提供刀叉和吸管类塑料制品。长期的商业经验证明,吸管从中国生产,再运到美国去很不划算,所以他们在宾夕法尼亚州设了一个厂,招了65个美国工人。去年11月份,他们在墨西哥又开了个厂。美国对中国的产品收高关税,但美墨之间是有低关税协定的。中国公司可以到墨西哥边境去生产,然后运到美国市场。他们在印度尼西亚也设了一个厂,因为快餐配套产品全世界都需要。

  美国有那么多跨国公司,中国为什么不可以有相应多的跨国公司?中国公司只适合在中国作战、不适合在全球布局吗?我们除了为中国人民、中国客户服务,不可以拿我们的好产品和服务为全球消费者、为全球客户服务吗?

  还有一个企业,我听到在疫情之中,它的机器制造设备——工作母机,出口到德国。要知道,德国是号称“工作母机之家”的国家。疫情期间他们派了工程师到德国去做服务。这跟当年华为在很多发生战争的地方铺基站的故事是一样的。这是这个时代真正优秀的企业家的战略选择,证明中国企业可以全球作战、全球布局。

  这个世界很大,不仅仅只有一个美国,而且美国也不仅仅只有美国政府,还包括美国的人民、美国的消费者、美国的企业,所有这些,中国企业都应该尽收眼底。所有这一切,都昭示着在应对这次前所未有的困难当中,我们要把国内的、国际的“来来往往”,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新的高度。

  (作者为北大博雅资深教授、北大国发院教授)

1 2 共2页

编辑:迟语洋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 双循环新格局

    要从过去强调对外开放,转向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共同促进、共同发展,既要以对外开放倒逼对内开放,更要以对内开放促进和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层次。

  • 让员工调剂在制度化和规范化下发展

    要解决疫情中出现的新问题,从长远看,仍需完善劳动立法,尤其是将阶段性对策转化为立法和长效机制。

  • 以法律与制度供给保障新业态从业者劳动权益

    就新业态从业者的权益保障问题,日前,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研究所所长、法学院教授林嘉。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