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防灾避险 群众性急救能力不可少
//www.workercn.cn2014-08-12来源:山西日报
分享到:更多

  

  群众性急救是防灾避险的一剂良药,是突发事故中的自我保护,是对灾害事故的补救。群众性现场初级救护培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赋予红十字会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责,也是一项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提高城乡应急水平的有效措施。

  提高灾前预防意识

  “防灾减灾”,一个“防”、一个“减”道出了预防的重要性。国家一再强调重视“安全生产”,党和政府多次提出安全生产应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预防,虽不能完全杜绝灾害事故的发生,却可以将它的伤害程度降低,甚至消灭在萌芽状态。

   目前广大群众预防灾害意识薄弱,甚至说很差。有多少人每天生活在自己的侥幸心态中?比如,马路十字路口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非常大,但“中国式过马路”却分分钟钟在上演惊心动魄的“人车争夺战”。因此,提高预防意识,不仅是各级政府应抓的工作,也是社会各方面力量应做的工作,特别是群众性急救知识的普及、培训尤为重要。

  唤起民众参与急救

  著名急救专家李宗浩曾说“急救,应该从医生的手中解放出来”。院前急救人员不应只局限在医护人员中,必须有众多具有初级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广大群众、志愿者和好心人的参与,因此向社会大众普及基本急救技能是十分重要、十分必要的。

   发挥公众的力量来参与救援,让救援走进社会。一则可以提高普通公众的急救意识,促使大家积极学习急救知识的同时也积极投身到公益事业中,不分年龄、性别、种族、身份、职业等,创造良好、和谐的社会氛围,使社会整体趋向于良性发展;二则人人学会急救,在救护车未到达事故现场前,为伤病员宝贵的生命争取救命的黄金时间。这里必须强调的一点是,我们所指的公众,必须是经过救护培训且可以在现场提供有效救护的群体,否则在复杂多变、混乱不堪的事故现场,不但不能施以援手,反而还会给专业救援人员带来负担与麻烦,成为下一个被救人员。突发事故后,对受灾者个体来说,这是一场心理与身体的完全抗衡。一方面,受灾个体受到物质损失和身体伤害,心理及身体的创伤往往需要很长时间的恢复;另一方面,在创伤中受灾个体深切感受到灾前预防与灾后救护的重要性,激发起人们学习紧急救护的热情。

   一次事故、一场灾难,会给个人、家庭、人类带来严重影响,甚至伴随其一生。预防工作不仅考验国家、政府的能力、魄力和执行力,而且也应扎根于每个人心中,无论谁都不能保证自己不会遇到突发事件。

  急救培训面临的难点

  我省乃至我国的急救知识普及率很低。为什么?因为有许多难点没有得到解决。

   一是急救观念普及难。很多参加救护培训的学员反映一个问题,自己不是医学专业毕业,没有任何医学背景,能否听懂这些涉及到医学知识的课程?接受培训有没有用?宣传和普及应急救护知识是红十字会的核心使命之一,红十字救护培训突出现场性、群众性、实用性、初级性等特点,以普及基本救护知识和技能为主。但目前的培训效果并不很理想。以山西省2013年数据来看,全省全年培训人数五六千人,大部分为单位组织,如煤矿、铁路、天然气等高危行业,多数有强制性之意。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内心抱有侥幸心理,认为灾害离他们很遥远,可能自己一辈子都用不到,现在耽误他们的时间来学,简直是件痛苦的事情。

   二是救护设备配备难。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是一种便携式的医疗设备,它可以诊断特定的心律失常,并且给予电击除颤,是可被非专业人员使用的用于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医疗设备。我国的AED仅见于个别机场、地铁站、医院等地方,普通老百姓很少见到,更不会使用。其他还有一些急救工具,比如一次性人工呼吸膜、颈部损伤使用的头部固定器及颈托等急救工具,这些基本的急救设备很少出现在国内的公共场所,也很少有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当发生事故时,身边没有可利用并且合适的得手工具,就会延误抢救时间,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三是培训工作推广难。目前急救培训时间通常为两天16学时。通过短暂的两天时间,要学习很多急救内容,一知半解的人往往占了大多数,加上日后使用频率低,很快就会遗忘。等真正遇到突发事件时,曾经学过的东西仍然派不上用场,追悔莫及。尽管红会已经采取每两年复训一次的相应措施,仍无法弥补这一缺失。

  加强急救培训的建议

  第一,政府应该给予政策、资金、人员等方面的支持,建设特殊场馆并配套常规硬件设施,可供大众参观、亲身体验,如若遇到真实事故,利用政府配备的设施迅速施救。第二,政府应定期进行全民基础性的灾害事故演习。建立固定的演习场所,每年在固定的时间(比如每年的5月12日为我国“防灾减灾日”等特殊纪念日)进行地震、火灾等常见事故的演习,相关政府领导亲自参与其中,与群众一起进行防灾演习。第三,在交通、煤矿、邮政等人员密集的特种行业,强制推行急救培训。第四,积极动员各方面资源,扩大培训的覆盖面,形成一些精品课程,逐步探索建立和加强可持续的工作机制。第五,红十字会的培训要讲求科学、准确。急救培训要培养更多的专兼职师资力量。急救培训应深入学校大力开展。第六,普及“科学救护观”,不要让公众“好心办坏事”。现场施救时要注意“保己救人、科学施救”,诸如进入事故现场要注意观察现场环境,保护自己及伤病员免受二次伤害;遵循“先抢后救、先重后轻、先急后缓、先近后远”的抢救原则。(作者单位:山西省红十字会备灾救护中心)

  □陈霞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