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民生新闻就是媒体站在人文关怀的立场,从最广大普通百姓的需求出发,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播报、评说百姓关心的人和事,在反映百姓生活、情感、诉求等的同时,积极为百姓排忧解难。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思想是其价值取向。
目前,电视民生新闻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即新闻过度娱乐化、新闻低俗化倾向以及新闻同质化现象严重。如:部分媒体从新闻采集到制作、播报,都暗含着“戏说”的成分、滥用娱乐元素的意味,降低了新闻的可信度,内容的泛娱乐化、肤浅化使民生新闻日益偏离了主流新闻的遵循,走上了庸俗化道路;部分媒体为追求轰动效应,将花边新闻、暴力犯罪、灾害事故和个人隐私等作为民生新闻报道重点,使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走向低俗化;相似栏目过多,选题琐碎单一,信息来源有限,导致民生新闻报道题材和内容重复,节目缺乏深度,节目同质化严重。以上问题不仅浪费了新闻资源,也导致观众“审美疲劳”,收视群体迅速流失。
针对以上问题,民生新闻要良性发展,需把握好以下三点:
一是应积极吸取公共新闻理论的合理元素。随着我国社会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电视新闻的服务性、公共性特征渐渐显露,民生新闻应该积极吸取公共新闻中的一些合理元素,并把这些元素加以升华。
二是应加强品牌建设。现在有一个现象值得警惕,很多民生新闻栏目过于重视栏目宣传、炒作,而缺乏对栏目的长远规划和品牌化建设。如此,怎能形成品牌栏目?因此,必须及时加强栏目品牌建设,拓展民生新闻节目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吸引力。
三是应该不断创新。创新,就是要不断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但是在很多民生新闻栏目中,莫说创新,一些记者甚至常常写病句、写错字,一些主持人也常播错音,常说错话,甚至以讹传讹,民生新闻也因此给人一种“乱糟糟”“一地鸡毛”之印象。民生新闻的主创人员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以提升理论素养与创新能力,彰显新的生机和活力。
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肩负着正确引导舆论的责任。电视民生新闻作为新闻传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做好时政宣传工作,同时也要让受众体会到认同感。对此,民生新闻应按照“三贴近”方针,把镜头对准与群众利益最直接、最现实的事件,突破传统“传者本位”的宣传方式,转而以“受者本位”代替,赢得观众的认可。
应更加关注百姓的生存环境、生存状态、生活需求,倡导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内容。如此,方可在掌握主流媒体话语权的同时,又充分满足百姓需求,促进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省广电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