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我在我思】亲手把家乡建成“诗和远方”-中工网评-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网评

现场·我在我思

【现场·我在我思】亲手把家乡建成“诗和远方”

李丹青
2020-08-19 06:59:47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闽东宁德,山清水秀,曾是“老少边岛贫”集中的后发展地区。彼时,年轻人盼望能走出贫困山村,到外面寻找“诗和远方”。大量青年离乡,某种程度上造成部分村庄空心化、老龄化严重。而此次来这里采访,我惊喜地发现,村中多了不少有朝气的年轻面庞。

  “我现在的生活,就是理想中的小康生活。”年轻人用平实的语言描述着现下生活和对小康的朴素理解——“钱多、离家近、环境好”“村里安静、节奏舒缓”“能照顾父母和家人”……这些具体而微的小确幸,真好!

  在家乡,他们经历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又改变着什么?

  福建省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路无三尺宽,地无三尺平”“三餐食番薯,遮体破衣裳”……当地村民曾编民谣,来形容30多年前的贫困状况。身为村里的第一位大学生,杜赢没有遵循父母的期待,走出赤溪、吃“国家饭”,而是返乡制茶。在他看来,创业最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帮家里脱贫;80后赖春燕怀着二胎时,父亲被检查出患有重病,她和丈夫辞去城市的工作,回到家乡种植葡萄,以便能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

  返乡途中,每个人的境遇和梦想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相较于老一辈农民传统的耕作技能,这些“新农人”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

  太姥山下的方家山村,是一个畲族人口占比过半的少数民族村,家家户户“没有粮仓、只有茶仓”,茶叶多被低价收购加工。畲族青年钟而洲返乡后,将家乡的畲耕文化与太姥山白茶故里、优质生态等元素有机结合,开发产品、打造品牌,推动当地生态旅游和民族风俗旅游的发展。

  和茶叶一样,很多初级农产品如果没有好商标和有效推广来提升品牌附加值,扩大销售、增加收入就无从谈起。正是意识到了这些,不少年轻人返乡创业后,把更多精力和努力放到品牌打造和推广营销上,讲好“产品的故事”“背后的故事”。

  同时,他们将社会对于绿色食品、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作为基点,不断探索精耕细作,赋予农产品以品牌价值和文化内涵;运用电商、直播等新平台、新渠道拓展新销路,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市场份额……他们的返乡,为当地发展注入了活力和新鲜血液。他们带回来的各种新标准、新技术、新理念、新规划,使他们有足够的底气和能力成为脱贫攻坚的引路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一片片茶叶、一个个果子,经过他们的“创新再造”,成了带动当地增收致富的金叶、让乡村焕发生机的甜蜜果。

  滴水穿石,久久为功,返乡青年们的事业蒸蒸日上。仲夏时节,打理茶叶商铺的间隙,杜赢喜欢带孩子在山村小溪游泳,傍晚绕着村子,陪爱人和父母散步。这样的生活,闲适惬意。有学者研究发现,追求家庭和睦的生活方式、让家人过好日子,构成了青年返乡创业共有的回流目标。

  如今,青年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多元的期待,物质富足只是其中之一,他们更希冀的是能有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家乡生活不再是单调的“两点一线”,家乡的吸引力除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机遇,还有归园田居式的生活。

  离开和归来,并非定局。它可能是一个新的开始,一段新的体验。只要葆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仰望星空的激情朝气,便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奔往美好生活的脚步。家乡,也可以有“诗和远方”。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e网评

现场·我在我思

来论·工事工评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