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原创评论-正文
不可过分解读“一人车站”
王宪
//www.workercn.cn2016-03-28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由于国内网站对日本北海道旧白泷站关闭进行了网络直播,使十数万人得以在线收看。这个计划在三年前取消的火车站,为了方便唯一的通勤高中女生,铁路公司延迟关闭,直到这名高中生原田华奈今年3月份毕业。因此“一人车站”的故事不仅在日本流传,在中国也引起较大反响。在车站关闭当天,搜狐国际之前的报道《日本“一人车站”告别日:守护女生直到毕业》也被重新翻阅出来。因为事件中洋溢着文明与温情。

  应该说,文明没有国界。所以,不管发生在世界哪个角落关于文明进步的故事,都会在人们心头得到广泛响应。

  这种响应,存在程度深浅的不同。一般的,只是泛泛点赞;和自己境况存在落差一时又难以改变的,不免生出艳羡叹息之声;如果由此戏谑揶揄,则使解读走向了极端。

  不能不承认,文明和经济是紧密相关的。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都曾经有过被奴役被掠夺的历史,它们的起步和发达国家不同。而发达国家,较早的经济革命和维新变法固然起到促进作用,不可否认的是,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掠夺和战争,使他们占据了发展的有利位置。以日本为例,马关条约攫取的2.3亿两白银和庚子赔款的数千万两,折抵数年的财政收入。就是说,相当于凭空跳跃许多年,换了谁,经济焉有不发展之理?仓廪实而知礼仪,若干年后随之而来些“文明进步”没有什么好奇怪(日本二战中侵略行为不是文明进步)。

  人们在经历磨难之后,一般会有两个结果:一是变得坚强,一是多愁善感。对“一人车站”的态度,正说明了后者。此事在日本产生影响毫不奇怪,而在我国引发如此反响反倒显得不正常。

  毋庸讳言,我们的整体文明素质还有待提高,尤其是对人的关爱方面。但是,并不是说助人为乐的事就鲜有所闻,每年入围“感动中国”的也是摩肩接踵,限于名额不得不优中选优。且不说走街串巷靠磨刀微薄收入维生却捐献爱心款37000元的八旬老人吴锦泉,单是郑州市二七社区一个自发形成的爱心群体陇海大院,就不逊于“一人车站”。他们自觉承担起1976年突患急性横贯性脊髓炎导致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居民高新海的照顾义务。洗澡、理发、上车、下床样样有人照料,生病时,大家不分昼夜轮流守候在床前,至今40年没有间断。而在我国的西部地区高原雪域、荒漠戈壁,交通困难,邮政职工骑马送信,普惠服务泽及民众。

  3年和40年相比,也许没有必要分出高下,但更没有必要的是,把人好我差的对比成为习惯 .有人甚至对一时的不尽如人意失去信心,用移民的方式选择逃避。靠在国内获得的本领和财富,去选择“蓝天白云”的“安定生活”。对于这种“有本事”的做法本无可置喙,但“老百姓心里有杆秤”,两弹元勋邓稼先身染射线过早离世,在国人心中铸就的丰碑高过他国外成就更丰的同窗。

  不要说到国外就神采飞扬,谈到国内就一脸无奈。“一人车站”需要传扬,但不应过分解读:“吴锦泉”“陇海大院”更能提振信心,更适合激励我们共建和谐家园,共筑强国梦。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