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民族爱国思想支配着我的学术研究”
//www.workercn.cn2017-03-27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6.战乱期间的大学教授

  从1937年回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这十多年时间里,姜先生一直在战乱中辗转于各大学任教。先受聘于东北大学,因避战乱,随校来到河南开封,再到西安、成都,最后到四川三台。后来,他又受聘担任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上海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等校教授,经顾颉刚推荐到浙江英士大学文理学院任院长。

  在这样奔波动荡的岁月里,姜先生以坚强的毅力,教书、读书、写书,除完成上述敦煌学著作外,还相继完成《陆机年谱》《张华年谱》《昭通方言考》《汉书札记》《楚辞书目五种》《屈原赋今译》等著作,并与当时文化名人顾颉刚、贺昌群、闻一多、郭绍虞、徐悲鸿等人多有交往。

  7.生活比较稳定的四十年

  1953年全国高校调整,姜先生奉高教部令调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大学任教,直至1995年12月去世,没有离开过杭州。这期间,虽经历“反右”“文革”等动荡,相比较而言,还是他一生中较为稳定的四十年。

  1979年和1983年,姜先生受教育部委托,举办全国高校楚辞学和敦煌学讲习班,讲课内容分别整理成《楚辞今译讲录》《敦煌学概论》两书出版,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在学界产生深广影响。

  1984年,姜先生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语言文学分会会长,1986年任中国屈原学会会长。此外,他还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之《先秦文学卷》主编、《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中国文化》等学术顾问,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整理出版了《楚辞通故》《楚辞学论文集》《古史学论文集》《古汉语论文集》和《古文字学》等著作。

  二、综合研究、一心为国的学术成果

  在成都高师期间,姜先生读章太炎的《新方言》,发现有许多内容与昭通方言相类似。这给他很大启发,再读《说文》《尔雅》,比较推敲,完成了《昭通方言考》初稿。那时,姜先生才19岁。

  1.两大根基:语言与历史

  从成都高师到清华国学研究院,再到拜师章太炎先生门下,姜先生学习研究的主要方向是语言学和历史学。在成都高师作《昭通方言考》,在清华国学研究院作《诗骚联绵字考》,到上海教书,有《中国声韵学》。以后还出版有《文字朴识》《甲骨学通论》《古文字学》等。在语言文字研究中,他继承章太炎声韵形义分析法,又学会王国维利用甲骨文、金文的互证法,还采用西方语言发生学理论,通过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神话学,解读文字的起源与流变,创获颇多。

  姜先生的史学成就不仅体现在《夏殷民族考》《尚书新证》《历代名人年里碑传综表》《古史学论文集》中,还体现在楚辞学、敦煌学的论著里。《楚辞学论文集》所收录《三楚所传古史与齐鲁三晋异同辨》《楚文化与文明点滴钩沉》等,从文明板块的比较分析入手,提出历史的发展,不仅有纵向的时间论,也有横向的空间论。这就要求学者要从广阔的时空观背景下,认识楚辞。这是姜先生的卓见。

  2.两大领域:楚辞学与敦煌学

  《姜亮夫全集》24卷,楚辞学占8卷,分量最重,研究最全面。既有楚辞原典校读,如《屈原赋校注》,也有楚辞资料汇总,如《楚辞书目五种》,还有楚辞专题研究,如《楚辞学论文集》,更有楚辞学的集成著作,如《楚辞通故》。1986年,姜先生被推选为中国屈原学会首任会长。

  姜先生对敦煌学的贡献,首先是对流散西欧的敦煌资料的搜集抢救,在此基础上,对敦煌卷子着重在语言学与儒家经典两方面作了深入研究。《瀛涯敦煌韵辑》一书,“把敦煌文书资料的整理与汉语史、音韵学研究结合起来,基本复活了湮没一千多年的隋代陆法言《切韵》系统”,有力地推动了汉语音韵学的进展。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人才培养的需要,姜先生对敦煌学作了整体思考,出版《敦煌学概论》《敦煌——伟大的文化宝藏》《敦煌学论文集》等论著,建立了独特的敦煌学体系,为中国敦煌学的繁荣发展作出了贡献。

1 2 3 4 5 共5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