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何建明:假如屠刀再次举起,我们准备好了吗?(图)
//www.workercn.cn2014-12-12来源: 长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如果没有反思,祭奠就成了形式

  何建明:假如屠刀再次举起,我们准备好了吗?

  “在我看来,中国现在暴露出的许多复杂问题,包括国民素质的低劣、与周边国家的紧张关系,其实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把真实的历史写下来或者写好。”昨日,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就《南京大屠杀全纪实》一书,接受了本报记者邮件专访。

  不能从“抗日神剧”中找历史

  “在今天的中国年轻人心目中,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概念,似乎还基本停留在《南京!南京!》和《金陵十三钗》等电影故事上,这实在是匪夷所思。”何建明表示,这也是他创作《南京大屠杀全纪实》的动力之一,“中国人应该读到最真实的历史”。

  对现在的大量“抗日神剧”,何建明认为“实在太假”。“把日本人描述得个个都笨得很、凶恶得很,而中国军队、英雄们都非常了不起。如果真像电视剧上的情节安排和结果,我们的抗日战争就不需要那么持久、那么艰辛了。其实,我所看到的史料,当时在日本铁蹄下的中国人和中国军队,是极其可怜的,卑微的,甚至非常奴性的。总之是英雄不少,有骨气的人不多。”何建明说。

  日军口述是最有力的史实

  报告文学最大的文体要求,就是它所叙述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我接触和掌握了很多非常宝贵的材料,主要是日军自己口述和回忆的东西,这部分我认为是日军大屠杀最有说服力的史实,我甚至根本不想作任何改动,想把它原封不动地搬到我书里。但书的容量不允许,所以只能做了些取舍。”何建明透露,最初他曾打算写到100万字。

  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史料很多,何建明说自己要挑的是那些尽可能是鲜活的、独家的,“如日军最高司令长官松井石根的真实性格,这就是我的独家发现”。

  增加阅读的清晰度,是何建明写作报告文学的长项,“死了三十万人,三十万这个数字你要让读者内心产生一种震动,就要描述出这是怎样一个巨大的数字。抬尸体要用多少卡车,这么多人的血要用多少天才能流完,这就是报告文学能够做的,新闻报道做不到,学术研究也做不到”。

  中国人需要反思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何建明发现死者数字是中日两国认识“南京大屠杀”分歧最大的地方。“外国人和外国的法律,是比较讲究‘证据’的,中国人不太注意这些,喜欢‘大概’、‘差不多’就行了。因此在南京大屠杀的遇难者数字上,日本人抓住我们对细节的极度忽略这一软肋,蓄意把一件特别重要的大杀戮事件淡化,甚至抵赖掉其所犯的滔天之罪。”

  在新书中,何建明也有更多对于国人的反思。在最后一章,他用了10000多字写了一篇“十问国人”。他把这部分内容提前发在博客上,当天就有75000多人次点击阅读;新浪网还将这“十问国人”发在微讯上,一天中有300多万人次转发和阅读。

  “为什么中国多汉奸?我们的民族是否还有血性?我们为何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还能相信他们的假言假语吗?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注意点细节?‘卧薪尝胆’是说出来的大智谋略?内耗为什么总比抵御外力强?我们的军队成吗?新一代人应该牢记些什么?假如侵略者屠刀再次举起,我们准备好了吗?”何建明说,如果我们不对这10个问题进行思考,那么对南京大屠杀的祭奠就只成了一种形式而已。(记者欧阳春艳)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