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和阅读-中工文化-中工网

中工娱乐

空间和阅读

——和顾晓光一起走进影像中的世界阅读文化

来源:湖北日报
2021-04-21 13:10:25

  原标题:空间和阅读

  ——和顾晓光一起走进影像中的世界阅读文化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晶 通讯员 竺佳怡 谢宁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最初的提议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5年11月15日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其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先贤们,保护知识产权。

  4月23日是文学巨匠莎士比亚出生和去世的纪念日,是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的忌日,这一天也是法国作家莫里斯·德鲁昂、冰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多位文学家的生日,所以这一天成为全球性读书日看来“名正言顺”。

  4月17日,湖北省图书馆举办“因书而美——世界读书日主题摄影展”,100幅作品带来五大洲各色图书馆、书店的风景。摄影作品全部出自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副研究馆员、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委员顾晓光之手,13年间,顾晓光行走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拍摄了大量的图书馆、书店和人们阅读的影像。

  阅读是无声的交流,旅行是想象的归宿。

  “我的职业是图书馆员、学术期刊编辑,一直与文字和图书打交道。摄影是没有文字的诗,它无法替代文字,却能够使人更好地运用文字,赋予更多的可能性。当摄影遇到文字,当图片遇到图书,便是一件美妙的事情。”4月17日,顾晓光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说。

  杭州茑屋书店 2020

  汉口文泽尔图书馆

  北京钟书阁西单老佛爷店 2020

  捷克布拉格Strahov修道院图书馆 2014

  大英图书馆 2019

  中国最早的图书馆学专科教育诞生在武汉

  记者:您持续多年拍摄与阅读相关的影像,是早早规划好了相关的主题吗?

  顾晓光:拍摄的主题,并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因为我是一个图书馆员,可能对图书馆、书店、阅读有关的事物或场景,有一种本能的关注吧,所以我在世界各地旅行的时候,不自觉地拍摄图书馆、书店、书摊、看书的人们。大概是在2014年,我偶然发现居然拍摄了很多跟阅读相关的照片,我当时就想,我可以出一本摄影集,于是就有了《旅行之阅 阅读之美》这本书。2018年世界读书日前后,我带着“阅读之美”影像展来到湖北省图书馆,当时更多的是向读者展现世界各地人们的阅读状态。这次的“因书而美”展览主角是书,以及盛放的空间——图书馆和书店。

  记者:这次展览的影像中,我们很少看到人,主角是书,书在不同地方的状态,拍摄这样的照片有什么心得?

  顾晓光:我这些照片也算是街拍。出现在我镜头里的场景都是偶遇的、没有预先计划的、不会重现的。场景里最不可控的是光线,而摄影又是光的艺术。我的体会就是找角度,靠线条来表现,我这次的展览不是以人为主,是以书和空间的关系为表现主体。我印象深刻的空间,要么是特别富丽堂皇的,要么是特别朴素的,大家可以在展览现场看到不少国家图书馆的影像,它们体量巨大,有些还是在宫殿里,有精美的壁画或者雕像装饰,有厚重的历史感;也能看到街角的小书摊、迷你图书站,有一个图书角只放了不到10本书。但它们都有打动我的地方,它们在那里等着我。

  在意大利的威尼斯,有一家小书店,它门口就写着“世界上最美的书店”,大家叫它沉船书店,书店就在运河边上,空间不大,几乎全被书占据,也不像一般的书店,有个目录体系,店里是二手书,随便堆。放书的不光有书架,还有浴缸,威尼斯特有的小船贡多拉也放在店里放书。给我深刻印象的书店,我就会用影像记录下来。

  记者:为什么会选择武汉作为“因书而美”展览的第一站?

  顾晓光:此次来武汉,是想向武汉表达敬意:2020年的英雄城市和英雄的人民不容易、了不起。

  另外我作为图书馆员,认知武汉有特别的意义——中国最早的图书馆学专科教育诞生在武汉。1920年,中美学者共同创办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开创了中国图书馆学专门教育的先河,这也是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前身。

  在此之前,武汉诞生了中国近代最早开办的公共图书馆。1903年,武昌昙华林文华学校筹办阅览室,开展多种图书宣传活动。1910年,扩大馆舍,命名为文华公书林,后成为文华中学、文华大学两校学校图书馆。该馆向社会开放,学校师生可借阅图书,社会人士亦可利用。文华公书林是当时一所藏书公开、管理完善的公共性质的图书馆。

  武汉大学图书馆老馆长朱士嘉,是著名的方志大家。他长于方志学、目录学,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工作的3年内遍览馆内东方部特藏的中国地方志。他是我特别敬重的学者和先行者。

  一直记得昙华林得胜桥读书的大姐

  记者:这次“因书而美”来到武汉,不仅有展览,还有讲座。您在讲座时为大家展示的第一张照片是一位在菜摊看书的大姐,拍摄地点就在武汉。是每到一地就首选一张当地的照片吗?

  顾晓光:我是在武昌昙华林得胜桥拍到这位在菜摊看书的大姐。2018年我来武汉办展览时,也用了这张照片。并不是我来武汉就选一张武汉的照片,这张“在菜摊看书的大姐”陪我去过很多城市,为不同地方的读者做讲座。我当时拍摄这张照片,先观察了一会儿,菜摊的生意很清淡,大姐就一直在看书,她应该没有发觉我为她拍照了。张爱玲曾住过上海常德公寓,2008年常德公寓楼下开了一家书店,门楣上一行字:读书是我的生活方式。张爱玲那个时代的上海,常德公寓楼下没有这间书店,但我们这个时代却可以借助这间书店怀念张爱玲。菜摊大姐看书,也是时代的一个念想。

  去年,吴桂春以“湖北农民工”的名义,在东莞图书馆的留言,击中大家的心灵。图书馆、书店到底该是什么样的存在?

  “不要轻慢陌生人,因为他们许是乔装的天使。”这句话被放在法国著名的莎士比亚书店的墙上。当年很多年轻作家借住过这间书店,其中有艾伦·金斯堡、格雷戈里·柯尔索、亨利·米勒、威廉·巴勒斯等人,他们被称为“垮掉的一代”,有着热爱流浪的躁动的心和用自己的文字征服巴黎的远大抱负。书店成了在迷惘的创作初期,年轻作家的栖身之处。

  记者:到一个地方旅行,您会专程去找某一个书店或图书馆吗?

  顾晓光:我在武汉专程去看过文泽尔书友会图书馆。我当时先在网上知道了这个私人图书馆,就到汉口老房子里去找它。图书馆不大,但氛围很好,是会员制,阅读是那里唯一的主题。

  河北昌黎有一家叫葡宿的图书馆,是在一个风景区里面。图书馆很小,馆长用树枝做了书架,楼上还开了几间客房。这样的心思,让因陋就简变成了创意。

  我走过不少地方,也见到过不少很美的图书馆或书店,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不经意间遇到的那种。阅读和旅行一样,会有不期而遇的欣喜。

  网红书店是阅读走近大众的途径

  记者:您镜头下有很多的网红书店,有评论诟病它们只是浮光掠影的打卡地,阅读的本意退而居其次了。您怎么看待网红书店?

  顾晓光:我们要宽容地看待网红书店,首先不要污名化“网红”。公立的图书馆就不想红吗?红了,才会有更多的人知道,才会有更多的人走进来。

  钟书阁、方所、单向空间、先锋书店、言几又书店等等这些网红书店的出现,表明中国的书店正走着一条完全不同于国外的路,这里面有生存的渴望、资本的推动、政府的扶持、社会多元化的需求等等共同作用。可能在现阶段,这些书店很少宣称“我卖什么样的书”,更多的以颜值吸引关注。我们不必太苛求,书店本来就是很微利的一个行业,我所了解的,国内这些网红书店目前都不靠卖书为生,它们的盈利点在书外。但不可否认,这些书店本身已成为城市的风景,有了美丽的外表,更有可能吸引人来了解内在。书店的外在美对城市文化建设也是有正面功用的。我们常说开卷有益,不妨也更宽容地看待去网红书店打卡拍照的行为,和书店亲近、和书亲近是件好事。

  记者:您拍了这么多图书馆、书店,对大众阅读有什么样的观察?

  顾晓光:沉浸在阅读中,是很奢侈的事情。功利地读书,其实从古至今都是如此,读书人“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有上千年。小朋友是很爱读书的,但随着他们的成长,到初中、高中、大学,他们就越来越不爱读书了。这其中的原因大家都明白,但短时间内似乎没有解决的好办法,特别强调“有什么用”地读书,抵消掉了对读书的兴趣、对读书的热爱。

  希望公众更多元地认知读书,更多元地读书,没“那么有用”的书,可能带给你更多的快乐和满足。

  阅读也是随波逐流的,它很难超越一个时代,它就是一个自然而然发生的文化体验。文化很难超越所处的时代,可能会在某个时代片段中引领一段,但总的来说,还是受制于时代。对于阅读,我们也应该放轻松一些,尽可能读你想读。

  (图片提供:顾晓光)

责任编辑:卢云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
    公众号

  • 中工网微博
    公众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