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书画

艺术作品

苏轼的印记: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

2020-09-15 07:10:21  来源:人民网-书画频道

   明 《东坡先生赞像》。资料图片

   这是苏轼行书《治平帖卷》引首之上,明人所画苏轼像及释东皋妙声所书《东坡先生像赞》。《治平帖卷》是苏轼书写的信札,内容主要是委托乡僧照管坟茔之事。

   《治平帖卷》据考证是苏轼30余岁时于北宋熙宁年间在京师时所作,在此不做赘述。我们先看画上的题词:

  岷山峨峨,江水所出。钟为异人,生此王国。秉帝杼机,黼黻万物。其文如粟帛之有用,其言犹河汉之无极。若夫紫薇玉堂,琼崖亦壁,阅富贵于春梦,等荣名于戏剧。忠君之志,虽困愈坚;浩然之气,之死不屈。至其临绝答维琳之语,此尤非数子之所能及也。

   以上内容评价了苏轼的一生,称苏轼之才“其文如粟帛之有用,其言犹河汉之无极”;评其安之若素的坚定心性“阅富贵于春梦,等荣名于戏剧”富贵荣名皆等闲、毁誉不入心;最后“忠君之志,虽困愈坚;浩然之气,之死不屈”的评价圆满了古代文人对“完美士大夫”的所有想象。他虽困顿一生,然忠君爱民之志未移,养浩然正气俯仰无愧,名流千古而成为美谈和楷模。

  到赤壁一游 留下千年美文

   中国近代杰出的山水画家李可染在晚年时看到了中国艺术的曙光渐渐升起,于是提出“东方既白”艺术理念,“东方既白”出自苏轼《赤壁赋》最后一句: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东方既白”预示了黑暗过去、光明已经到来,这也是苏轼在困境时的曙光。

   创作《赤壁赋》之前,苏轼刚刚经历生死险境:被诬陷入狱,一度面临死亡的威胁,甚至在狱中创作“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准备与亲人诀别。也许是皇帝惜才并不想杀他,也可能是多方营救起到作用,苏轼最终出狱被贬谪黄州。在此期间,苏轼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千年美文《赤壁赋》。

   《赤壁赋》用第三人称的视角,展示了“苏子”与“客”泛舟赤壁的所见所闻,主要内容则是由景移情,从“苏子”与“客”的对话中品味人生的真谛。

   “客”问:曹操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客”由曹操及己,认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子”答曰:“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相较于“客”的通透消极,“苏子”对人生的看法则更宽宏博大,透露一种“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觉悟。

   《赤壁赋》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情、景、理融合,“苏子”与“客”的人生对答既是他自己在绝境中的悟道,也让千百年来的后来者产生了无数的共情感慨,因此苏轼游赤壁也是历代画家爱表达的创作题材。

1 2 3 4 5 6 共6页

编辑:陈莉辉

企业丹青更多>>

艺术领域更多>>

展览热点更多>>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