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理论

文教

我国农业博物馆发展应注重研究五个问题

刘忠岫
2020-06-02 11:13:10  来源:农民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以少走弯路、更好前进。高度重视新时代农业博物馆建设与发展,切实担负起刻录“三农”历史、见证“三农”现实、昭示“三农”未来的社会责任和光荣使命,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第一,应注重研究发展定位问题。农业博物馆是国家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集体记忆的共鸣空间。新形势下必须紧盯经济社会全局,紧扣时代脉搏,唱响姓农属性,努力做到“四个面向”。一要面向青少年,打造国情农情教育的基地。重点传播中华农耕文明的悠久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巨大成就,从小培养青少年树立“三农”情怀和爱国主义思想。二要面向社会公众,打造人与自然科学知识的殿堂。在展示农业作为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这一特性的基础上,增加农产品营养构成、效果功效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全方位关注生产、生态、生活、生命问题,发挥好农业博物馆资源“跨行业”“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属性和文化特质。三要面向城市,打造农耕文明与城市文明交融的载体。人类发展因农业而生生不息,社会发展因城市而多彩多姿。城市文明与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应将农业博物馆建成市民身边的“乡愁”。四要面向世界,打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窗口。尤其是中国农业博物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在彰显北京首都定位、讲好中国“三农”故事方面责任重大、潜力巨大。

  第二,应注重研究顶层设计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博物馆数量稳步增加,质量不断提高,但农业博物馆发展较为缓慢,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难以全面反映我国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与近年来“三农”发展持续向好的态势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不够相称,应加快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博物馆体系。一要统筹规划。盘点现有博物馆资源基础,提出国家与地方、综合与专业相互衔接的框架结构,做强国家级农业博物馆,发展专业专题博物馆,改善博物馆的品类布局。二要政策扶持。农业是弱质产业,博物馆是公益性机构,这决定了政府必须加大对农业博物馆的支持力度。要鼓励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研教育机构在产业链上、在乡村田头领办创办产业与区域特色鲜明的农业博物馆。要注意挖掘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丰富和创新农业博物馆的领域与内涵。三要培养人才。在建设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过程中,注意培养一支农业博物馆专业化团队。四要行业协同。研究建立全国农业博物馆行业协会,使之成为业界分享交流的开放高地、簇拥前行的“烽火台”。

  第三,应注重研究陈列展览问题。陈列展览是博物馆最重要的精神文化产品,是开展社会教育和公共服务的主要载体和手段。近年来,农业博物馆的展陈水平持续提高,特别是二十四节气专题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主题展等在业界及社会引起了积极反响。但从整体情况看,学术研究能力不强、藏品资源匮乏等问题依然制约农业展陈上档次上水平,应采取针对性措施努力解决。一要从选题入手,重点是打牢学术研究基础,提高自主策展能力。把握农业展陈发展趋势,增强预见性和计划性。加强学术研究,善于从经济社会发展历史大背景大逻辑下审视农业藏品、重要事件,在设计展陈内容时能够由大及小,在解读过程中能够由小及大。二要从内容入手,重点是倾听时代呼声,让观众“愿意看、看得懂、记得住”。善于用中华儿女千百年来在农业上的伟大发明与创造说话,用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发展的伟大成就说话,用新时代“三农”发展的生动实践说话。注重从观众的角度谋篇布局,多用观众视角的“他(她)”语言,少用办展方视角的“我”语言。三要从形式入手,把知识性、舒适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注重整体情境构建,既重视展品、内容等“看得见”的硬件,也重视价值定位、情感取向等“看不见”的软件。

  第四,应注重研究服务创新问题。近年来,农业博物馆在面向社会服务方面积极努力,涌现出一些观众喜闻乐见的服务方式和手段。但是,馆方“我要展”和观众“我要看”之间有时存在错位、农耕文明展“以不变应万变”“就藏品展藏品”等短板和弱项必须改进。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扎实推进农业博物馆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要突出观众导向。摸清现实观众及潜在观众的群体特征及参观偏好,建立健全信息双向交流反馈机制,通过举办“农业博物馆日”、招募志愿者等方式让观众成为农业博物馆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受益者。二要滋养虚拟空间。用好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推进农业博物馆服务在线化,使实体博物馆与网上博物馆相得益彰。三要延伸服务功能。营造观赏、学习、休闲、社交的参观环境,搭建展陈活动供给与观众多样化需求之间有机衔接的载体。

  第五,应注重研究可持续发展问题。目前,国际上博物馆业大众化、产业化、在线化的发展趋势十分明显。农业博物馆在坚持公益性服务的基础上,也应积极稳妥探索产业化运营和市场化运作,在提高观众满意度的同时,为自身发展注入新动力。一要开发农业文化创意产业。积极推动农业博物馆业态创新,为人民群众提供多维度多渠道文化服务。二要引导民营及非政府组织介入。推动国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的政策在“三农”领域落实落地,促进民营农业博物馆发展。三要尝试嫁接农业会展经济。从农业的特殊性出发,寻找农业展陈与农产品推介营销等活动的结合点,通过精品展陈推动精品营销强化精致服务,把展陈活动与农业产业对接。四要培育品牌影响力。建立面向社会与观众的整体知识传播体系、文创产品营销体系和增值服务体系,实现服务本质,提升品牌价值。

  (作者: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当代农业研究部主任 刘忠岫)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前沿观察】提高中小企业参与率 让企业年金惠及更多职工

    5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提出健全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求从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发力,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企业年金是我国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企业年金,这对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 【工作研究】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培育工匠精神

    新时代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富起来到强起来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 【热点思考】关于工会完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的思考

    应站在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促进国家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完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工会公共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更好地发挥工会组织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职能作用和资源优势。

  • 【问题探讨】发挥员工申诉处理机制的“安全阀”作用

    员工申诉处理机制是解决劳动争议、有效预防劳动关系冲突的机制,被称为“安全阀”,起到劳动关系源头治理的作用。要建立中国特色的员工申诉处理机制,用“疏”而不是“堵”的方式、用协商而不是企业单决的方式处理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时期的劳动关系矛盾,这既是理性选择也是员工的意愿。

访谈

文献

  • “习惯重于方法”

    胡适强调读书治学须养成“勤、谨、和、缓”的良好习惯。

  • “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始终重视调查研究,并带头积极践行。如今,我们已步入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党员干部很有必要把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传承好、发扬好。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