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理论

文教

梓桐花幕碧云浮——古典诗词中的梓木意象

徐桂花
2020-05-29 09:20:43  来源:学习时报

  中央党校北校区东门78号楼西侧湖边的小假山上有几株梓树,树形高大挺拔,冠幅开展,叶大荫浓,时下五六月正是梓树的花期,一串串风铃状乳黄色的花在宽大浓密的心形叶片之间绽放,微风拂过,蕊香淡淡。梓木是古老的中国植物,主要产于长江流域及以北地区,分布广、产量大、材质佳、不生虫,同时兼具园林观赏、生态防护、药用等多种价值,用途极广。梓木也是我国最早有诗文记载的著名树种之一,可见于《诗经·鄘风》中的诗句“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在历代文人笔下,“梓木”这一意象常常出现,或象征高洁、恭孝等情操,或表达悲伤、思念等情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此去愿言归梓里,预凭魂梦展维桑——代抒乡愁

  在古人心目中,梓树与桑树的地位相同,人们喜欢在房前屋后植桑养蚕、树梓为器。人们见了桑与梓,容易引起对父母的怀念,后来便以“桑梓”指代父母或故乡。东汉文学家蔡文姬的千古绝唱《胡笳十八拍》中有诗云,“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借桑树和梓树深切地抒发自己身在胡地,却日夜思念家乡,渴望回归故里的赤子之情。这也被认为是较早用“桑梓”指代故乡的文学作品之一。此后,将浓浓的乡愁寄托于桑梓之上便成为古诗词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唐代诗人柳宗元听到黄鹂鸣叫,勾起思乡之情,遂题诗《闻黄鹂》,诗中有“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王维也怀着对家乡浓浓的思念,告病辞官,回到故乡,他在《休假还旧业便使》一诗中写道,“谢病始告归,依依入桑梓”。除用“桑梓”指代故乡外,古人还用“梓里”“乡梓”指故乡。如,唐翁承赞《奉使封闽王归京洛》诗“此去愿言归梓里,预凭魂梦展维桑”,金人刘迎《题刘德文戏彩堂》诗“吾不爱锦衣,荣归夸梓里”,就是这种表意。

  孝慈山上梓,法度润滨蘩——象征子道

  梓树的果实英垂如豆,俨然恭顺,又由于“梓”与“子”谐音,故古人借梓树象征“子道”。“桥梓”的典故便是这种含义的体现。“桥梓”指桥木与梓木,喻父子伦理。汉代《尚书·大传》里记载周公旦的两个儿子去见周公,“三见而三笞之”。乃问于商子,商子曰:“南山之阳有木,名桥。南山之阴有木,名梓。”二子往观之,见桥木高而仰,梓木晋而俯。反以告商子,商子曰:“桥者,父道也。梓者,子道也。”二子明日复见,入门而趋,登堂而跪。周公迎,拂其首而劳之。由此,人们也用“桥梓”来指代父子。宋许月卿《次韵黄玉如大章携先集来访》诗云:“桥梓风流满腹经,桂花香里识魁名。翻成宵梦古今事,何况人间父子情。”正是用了《尚书》中的典故,以“桥梓”指代满腹经纶的父子二人。宋代程珌《挽宜人赵氏》诗云:“分胃天皇媛,来嫔相国孙。孝慈山上梓,法度润滨蘩”,借用梓木象征为人子的孝道。

  世惟材是梓,人仰骥中骅——喻指人才

  由于梓木材质优良,用途广泛,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木莫良于梓”。故常以其指代人才。唐柳宗元在《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中称张署“世惟材是梓,人仰骥中骅”,说世人公认张署是梓树一般的良木,人们都仰慕他是难得的圣贤。古诗词中也多用“杞梓”喻指人才。唐朝诗人韩愈《赠崔立之评事》诗云“当今圣人求侍从,拔擢杞梓收楛箘”,此处用“杞梓”比喻各种各样的人才,谓他们都受到了重用。白居易在《酬卢秘书二十韵》中有诗句“闻有蓬壶客,知怀杞梓材”,此处亦用“杞梓”典,是说隐士中有的人也有治国的才能。宋代黄庭坚《用明发不寐有怀二人为韵寄李秉彝德叟》中“羡子杞梓材,未曾离矫揉”这句诗,则把“杞梓”引申为文质并重、内外兼修的“梓材之士”所具有的崇高境界和人格品德。

  梓木端正宽厚,亭亭如盖。魏晋文学家曹摅《赠韩德真诗》云“华秀梓旁,倾质惠风”,谓梓木蕴天地精华、钟美灵秀。故而梓木还被引申为文采、才华。梓木生长颇速,材质优良,经常被人们砍伐。因此,很多文人借用梓木来指代自己胸怀才略却受排挤、贬斥的遭遇。如宋代王安石《次叶致远韵》中的诗句“由来杞梓常先伐,谁谓菰蒲可久留”,借杞梓树隐喻有才能的人遭嫉妒、受排挤。

  川原春日澹,桑梓暮阴稀——体现悲凉

  梓树树形高大,叶片浓密,花朵繁盛。唐朝诗人章孝标在《蜀中上王尚书》诗中曾用“梓桐花幕碧云浮”这样的诗句描写梓树的高大风姿、梓花的缤纷繁盛,好像碧云浮于天际。而繁盛怒放自然又与树稀、花败时的凋零,形成鲜明的反差。于是,古人也以梓树的枝叶衰败衬托荒凉,或抒发离别之情,或感慨盛衰兴亡,或寄托对亡人的哀思。明人陈芹赋诗《送黄淳甫还吴门时倭乱甫定》,诗中云:“忆君还故宅,追叹昔年违。花倚新枝笑,人随旧燕归。川原春日澹,桑梓暮阴稀。挂壁余孤剑,依然夜有辉。”桑梓与故宅、旧燕、孤剑一起,构成了苍凉的意境,抒发着诗人悲凉的情感。清朝诗人朱彝尊借《鸳鸯湖棹歌》中诗句“宝带河连锦带斜,精严寺古黯金沙。墙阴一径游人少,开遍年年梓树花”,慨叹当年兴盛繁华的宝华寺如今“游人少”,只有一树树的梓花寂寞地年年开放。

  梓木材质优良,纹理通直,不翘不裂,耐腐耐湿,抗蚁蛀,是上好的棺木之选,甚至皇帝的棺椁都采用梓木,故有“梓棺”“梓宫”之说。北宋著名书法家蔡襄作了七首《仁宗皇帝挽词》来缅怀宋仁宗赵祯,其中诗句“年年翠辇长陪扈,那向西城别梓宫”就是借用“梓宫”的意象抒发对仁宗的哀思。

  元代诗人韩奕《贺新郎·送别》诗:“烟雨枫桥路。算年来、几番送别,故人千里。……寒日照,残桑梓。”凄冷的阳光照在残落的梓树上,一个“残“字将梓树的风华正茂抹去,平添几分离别愁绪。

编辑:张苇柠

书库

工运

访谈

文献

  • “习惯重于方法”

    胡适强调读书治学须养成“勤、谨、和、缓”的良好习惯。

  • “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始终重视调查研究,并带头积极践行。如今,我们已步入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党员干部很有必要把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传承好、发扬好。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