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弘扬“三个文化” 锻铸精神高地
晋理轩
//www.workercn.cn2015-02-03来源:山西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三个文化”的渗透力、影响力、教化力一旦形成和固化,其所凸显出来的道德约束力定会比制度更有力、更持久、更稳定和更连续,也定能从根本上解决党员领导干部“不想腐”的问题。

  作为意识形态的“三个文化”,能够形塑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价值观;作为真善美价值观的“三个文化”,足以提振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精气神。

  只有在不断增强“三个文化”的认知、认同上下功夫、做文章,才能使“三个文化”家喻户晓、入脑入心,见人见事、付诸行动。

  什么是文化?正如“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解释。文化,有时特指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指意识形态创造出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而最经典最通俗也最诗意的解析,莫过于: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广义地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并频频提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省委书记王儒林在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上提出:要在全省大力弘扬我省源远流长的法治文化、博大精深的廉政文化、光耀千秋的红色文化。这个论断,契合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契合了当前山西的发展态势,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三个文化”具有整合、导向、维持秩序的效用

  人类由于共同生活的需要创造出文化,因为文化具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很难将文化给出一个准确的、清晰的分类标准。因此,无论哪一种对文化的划分,都只是从某一个角度来分析的一种尝试。不管怎么分类,文化在其所涵盖的范围内和不同的层面上,均发挥着整合、导向、维持秩序的功能和作用。

  放眼全球,伴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围绕综合国力的全方位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已被视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审视当下,处于历史重要关头的山西,更需要“三个文化”发挥整合、导向、维持秩序的功能和作用。就像蚁群过江需要一个头领来协调全体成员的行动一样,“三个文化”就是这样的一个头领。这是因为,社会群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是特立独行者,他们都会基于自身的需要、根据对情景的判断和理解而采取行动。“三个文化”不仅能促使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自觉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而且能为他们的行为和行动提供前进方向和科学指南。由此可见,“三个文化”只有被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所认可、所遵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良好的社会秩序才会逐渐形成,不良的政治生态才会得到净化。换句话说,“三个文化”的渗透力、影响力、教化力一旦形成和固化,其所凸显出来的道德约束力定会比制度更有力、更持久、更稳定和更连续,也定能从根本上解决党员领导干部“不想腐”的问题。

  从历史上看,我国社会长期受封建统治的浸淫,法治基础相对薄弱,人治文化根深蒂固,人们期盼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官员清正的愿望特别强烈。从传统人治社会向现代法治社会的转变,不仅是各种规章制度不断健全的过程,也必然是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革故鼎新的过程。法治文化就是从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和现实环境中生长出来,经过长期社会化过程积淀下来的,人们对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包括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想、法律价值取向等。法治文化,意味着法治精神得以普遍化地实践和实现,一切社会活动均须按照法治精神实践的方式、过程来行事。

  自古以来,“廉”始终是为官执事的不二选择。欧阳修在《廉耻论》有言:公正清廉,乃“士君子之大节”,也就是说清廉是官员必备的政治品德。当今我们所说的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洁从政的思想、信仰、知识、行为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评价,是廉洁从政行为在文化和观念上的客观反映,包括思想和道德、社会文化氛围、从政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等。

  红色代表革命。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不断地选择、融化、重组、整合中外优秀文化思想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特定文化精神和文化形态,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红色文化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在红色文化资源丰厚的山西,物质资源表现为一些重要史料、革命遗址、历史遗存与纪念场所等;非物质资源表现为革命先烈创造的彪炳史册的太行精神、抗战精神等。

  弘扬“三个文化”,说到底就是对真善美的核心价值观的追求。刘云山同志说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的“三个文化”,能够形塑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价值观,使他们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使社会形成一种有秩序的良好状态;作为真善美价值观的“三个文化”,足以提振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精气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弊革风清,重塑山西形象,促进富民强省”而勠力同心。

  敬重、传承、光大“三个文化”的强大正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对于处在重要历史关头的山西来说,一刻也不能忽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观念塑造、行为约束的作用。一言以蔽之,只有弘扬“三个文化”,才能实现弊革风清。

  毋庸讳言,山西出现系统性、塌方式腐败,与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和灵魂被腐朽落后文化浸染不无关系。大力弘扬“三个文化”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部署,抓住了当前我省净化政治生态的关键和要害。充分挖掘和发挥山西几千年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对解决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问题,构建起“不想腐”的思想道德防线具有极端重要性。

  法治的真正魅力,并不仅仅是来自于规范的意义,而更多的是源自于文化的意义。人类早期的成文法典大多铭刻在石柱或铜表上,但铸鼎未必传世,勒石未必长存,真正流传下来的是“铭刻”在全体社会成员心中的法治精神。正如法学家伯尔曼所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诚然,建成法治社会仅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为法治社会建设提供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环境。法律毕竟有一定适用范围,人们社会生活领域总会有一些方面是法律难以调整的,例如思想问题、信仰问题等等。在这些法律规范外的社会生活领域,法治文化却可以发挥调整作用,促使人们行为和价值观念适合法治社会需要。由此可见,大力弘扬崇尚法治、公平正义的三晋优秀法治文化,是实现弊革风清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推进法治山西建设的应有题中之意。

  我省的政治生态出现了问题,从本质上说是从政环境出现了问题、文化环境出现了问题。如果没有一种反腐倡廉的向上文化氛围,就不可能以廉政文化来激浊扬清、抑恶扬善,一些腐败行为就会蔓延为不良社会风气和腐化生活方式,渗透污染着人们的行为举止,甚至成为一些腐败分子的为政处世恶习。为此,省委书记王儒林明确警示,“忽视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也是一种痛苦的教训。”在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形势下,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发挥山西传统廉政文化的强大正能量,在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中,培养和确立认同、支持、践行廉洁自律的底线意识和行为准则,把干干净净干事的从政理念贯穿于行使公共权力的全过程,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品德落实到廉洁发展的各个环节。

  弘扬红色文化,既是中国共产党精神价值的时代传承,又是共产党人拒腐防变的精神支撑。在血雨腥风的革命战争年代,三晋大地无数英雄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英勇奋战,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无私奉献,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气贯长虹的革命老区精神,催生了壮美瑰丽的红色文化。在红色文化的故乡,之所以令人痛心地出现系统性、塌方式腐败,就是因为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忘记了中国共产党可歌可泣的辉煌历史,把气贯长虹的红色精神丢得一干二净。为此,必须大力弘扬红色文化,把我们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史、波澜壮阔的革命史、可歌可泣的光荣史,深深根植于每一位共产党人的心坎里,进一步激发党员领导干部的宗旨意识、责任意识、纪律意识,争当反腐倡廉的排头兵和先行军。

  从本质上讲,法治文化、廉政文化、红色文化都源于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弘扬。不管风云如何变幻、世事如何变迁,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是亘古不变的,对崇德向善的追求是始终不渝的。对三晋优秀传统文化的敬重、传承、光大,就是发自心底的求真求善求美,这种至真至善至美使得三晋优秀传统文化在变化中追求不变,在相对中觅得绝对,在瞬间中锻铸永恒。

  科学确定认知、认同的“三个文化”弘扬路径

  弘扬“三个文化”,贵在“知行合一”。知是前提、是基础,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春风化雨才能润物无声。只有在不断增强“三个文化”的认知、认同上下功夫、做文章,才能使“三个文化”家喻户晓、入脑入心,见人见事、付诸行动。

  弘扬“三个文化”,就要持续灌输、内化于心。积极健康向上的观念和精神,只有在人们的心里播种、生根、开花、结果,才能转化为求真求善求美的精气神。对“三个文化”的认知、认同,不仅要体现在理性认知上,也要反映在情感认同上,只有真理的力量加上道义的力量,才能行之久远。在一些领域和一些人当中,价值判断没有了界限、丧失了底线,甚至以丑为美、以耻为荣,这是不争的事实,理应引起警觉警醒。引导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怀百姓之心、常做行善之举,就要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用小故事阐发大道理,树立正确导向、澄清模糊认识、匡正失范行为,形成激浊扬清、抑恶扬善的思想道德舆论场,使“三个文化”真正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南。

  弘扬“三个文化”,需要人人参与、外化于行。“三个文化”的生命力在于身体力行,在于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自觉行动。参与面越广,“三个文化”的社会基础就越深厚。有人认为,我一不犯法、二不当官,“三个文化”与我何干?其实不然,文化对人的影响就像空气一样,无时无处不在,须臾难以割舍。当前,社会上盛行的“办事求人”惯例,就是因为我们轻视了法治文化的规矩意识:“前腐后继”现象,就是因为我们忽视了廉政文化的教化功能:“见义不为”现象,就是因为我们低估了红色文化的滋养作用。正气得到弘扬,就能压住邪气。只有以“三个文化”为根、为魂,全民总动员,形成正能量,才能促进党风、政风、民风、社风的进一步好转。

  弘扬“三个文化”,领导干部是关键。古语云:“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带头抓作风建设,抓党风廉政建设,持之以恒“反四风”,老虎苍蝇一起打,始终保持高压反腐态势,不仅带动了整个社会出现新的气象,也使广大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归属感进一步提升,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这自上而下、以上率下的身体力行,深刻启示我们: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党员领导干部在弘扬“三个文化”上作出表率、见诸行动,就是最重要的导向和最有说服力的教育。弘扬“三个文化”,实现弊革风清,党员领导干部就要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做时代的先锋、社会的楷模,以实际行动引领和提振全体社会成员的精气神。(执笔人:胡羽 王秀娟 王早霞)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