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理论

社会

解析深圳现代化密码

吴定海
2020-02-10 09:11:25  来源:学习时报

  2019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了深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的奋斗目标。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深圳改革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是党中央赋予深圳又一重大使命、重大任务、重大机遇,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广东、深圳工作的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大力支持和殷切期望,必将对新时代深圳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赋予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定位,既是对深圳经济特区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肯定,也是对深圳在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中发挥先行作用的期待。

  为什么是深圳

  自1979年撤县设市、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以来,经过40多年发展,深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坚定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和深圳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英国《经济学人》曾经评价道:“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最引人注目的实践是经济特区。全世界超过4000个经济特区,头号成功典范莫过于‘深圳奇迹’。”深圳的现代化建设,既没有照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模式,也没有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而是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深圳市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走出了一条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道路。

  深圳走出了一条跨越式发展之路。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在中国波澜壮阔的现代化进程中,深圳的经济现代化成就尤为引人关注。深圳本地生产总值由1979年的1.96亿元提升到2018年的24221.98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年均增长22.4%,经济总量居全国内地城市第三位。人均GDP从1979年的606元提升到2018年的189568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11.2%,居内地副省级以上城市首位。从经济贡献看,深圳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一个鲜活样本;从资源配置和市场主体情况看,深圳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成为各类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成长的“温床”,是全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从增长动力和增长模式看,深圳已从早期主要依靠廉价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要素驱动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创新驱动经济增长,实现了从速度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的转变;从经济体系看,深圳从“三来一补”和出口加工业起步,将高新技术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进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梯次型现代产业体系,成为全国新经济发展的标杆城市。可以说,深圳用40年的生动实践,初步塑造了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最佳示范”。

  深圳走出了一条现代城市文明发展之路。文化既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立足根基,同样也是一个城市的内在灵魂。深圳文化发展缺乏历史沉淀,一度被称为文化沙漠,然而深圳市坚持文化立市的发展战略,逐步实现了从“文化沙漠”到“文化绿洲”的历史性转变。2018年,深圳市有各类公共图书馆650座,公共图书馆总藏量4295.8万册(件),人均图书馆藏书量达到国内先进城市水平,被誉为图书馆之城和钢琴之城。深圳的文化创意也获得了国际认可,2008年,深圳市成为全国首个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设计之都”从而纳入全球创意城市联盟。与文化事业进步相比,深圳更突出的是文化观念和现代文明意识的塑造,深圳市民具有典型的移民开拓精神、社会契约精神、开放创新精神、平等包容精神、科学务实精神。从作为观念的文化而言,可以说是国内最为现代化的城市之一,这种现代文化观念,支撑了深圳现代化的发展。中国社科院倪鹏飞主持的历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评比中,深圳不仅在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排名中位居前茅,而且多次以文化竞争力名列全国第一。最能综合反映城市文明发展状况的是全国文明城市的评比结果,深圳市已经连续五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深圳走出了一条民主法治的现代城市治理之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为了不断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深圳市委市政府一直致力于精简高效、民主法治的现代城市治理转型,通过民主和法治化方式实现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性,解决城市治理“依靠谁”“为了谁”“与谁共享治理成果”的问题,实现城市有效治理,彰显社会公平正义。深圳建立起了相对成熟的行政管理体制,为构建现代治理体系和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深圳走出了一条包容共享的社会建设之路。深圳有着全国最大规模的移民群体,1979年,深圳市常住人口总量仅有31.41万人;到2018年,深圳常住人口已经发展到1302.66万人,增长了40倍,而且常住非户籍人口占比达到65.1%。如此众多的外来人口给深圳的社会建设提出了很大挑战和新的要求。然而深圳市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将社会建设放到同等重要位置,形成了包容共享的社会建设格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教育为例,改革开放之初,深圳只有幼儿园和中小学校315所,在校生6.5万人,没有一所高等院校。到2018年,深圳拥有各级各类学校总数达2551所,在校学生220.92万人,中小学在校学生人数位居国内大中城市前列,基础教育发展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高等教育从无到拥有13所高校,深圳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版图上的重要增长点。更重要的是,深圳市通过入户制度、居住证梯度赋权等制度推动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除了在低保、住房保障、残疾人服务、医疗保险、积分入学等少数领域有一定差异外,基本实现了包容共享。

  深圳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生态文明建设是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圳在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大规模建设过程中,顶住市场对生态空间侵占的强大压力,克服“四个难以为继”的紧箍咒,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有效的保护了生态环境,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国家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简况》,深圳的空气质量位居全国169个重点城市的第6名,连续6年在全国GDP前20强城市中空气质量排名第一。生态绿化更是深圳的一大特色,截止到2019年9月,深圳建成各类公园1090个,是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深圳先后获得“国际花园城市”“国家森林城市”、联合国环境保护“全球500佳”“国家生态园林示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一系列荣誉。

  深圳的现代化密码

  深圳是中国对内改革的试验田,也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鲜活样本。在4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深圳人发扬敢闯敢试精神,创造了一个个世界奇迹,更是探索出许许多多宝贵的发展经验,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经验借鉴。

  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就没有深圳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40多年前,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习仲勋同志痛心于“逃港潮”,向党中央提出创办对外加工贸易区的建议,邓小平做出了设立经济特区的历史性决策。而后在深圳改革开放发展的每一个重要关口,从经济特区姓“资”姓“社”的争论到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一锤定音、从经济特区“要不要继续特下去”到中央明确提出“三不变”方针、从经受土地、资源、人口、环境“四个难以为继”阵痛到产业转型升级,无不凝结着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给予深圳巨大支持和厚望。深圳的经验证明,只要始终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将继续推向前进。

  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圳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保持政治定力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确保特区发展始终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轨道上。深圳率先在全国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市场经济体制和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制度紧密结合,而国有企业不与民争利,向保障城市运行和国计民生等重要关键领域集中,解决了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许多重大而复杂的问题,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平等竞争的格局,以及在全国较早形成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深圳的发展历程不仅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而且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容,充分证明,社会主义不仅可以发展市场经济,而且可以比资本主义更好更快的发展。

  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特区初创时期,深圳主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生产力得到巨大释放。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深圳市在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率先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新的突破口,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华丽转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深圳进入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阶段,全力推动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40年来,深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确保每发展前进一步,民生改善就跟进一步。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深圳市九大类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长期超过60%,在教育、医疗、住房、环境、社会保障等市民关心的热点问题以及民生短板持续发力,针对水环境短板,持续推动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十三五”期间已经消除了146个黑臭水体,黑臭水体稳定消除黑臭比例达到90%以上,并有望在2020年消除全部黑臭水体;针对教育短板,持续高投入,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教育财政投入超过过去34年投入总和,推动了深圳教育的飞速发展;针对医疗卫生短板,持续构建医疗高地、打造健康深圳,仅仅过去10年间三甲医院数量就翻了6倍;针对住房短板,建立了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深圳还坚持“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开放包容理念,在公共服务中注意尊重和保障外来人口的合法权益,推动外来人口融入深圳,最大限度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始终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深圳的发展是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的产物。在40年的发展过程中,深圳坚定市场化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培育现代化价格市场、金融市场、土地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等,市场的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逐渐增强。在强调市场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的同时,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改善社会治理,扮演有为但有限的角色,恰当处理政府与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规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深圳十分强调法治手段的重要性,树立了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通过制定政策法规严格划定政府权力的边界,增强政府行为的法制化、透明化和规范化程度,提升了政府效率,保证了企业和其他市场主体的自主性。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结合,有效避免快速转型期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出现的社会不稳定和中等收入陷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始终坚持以开放促发展。兴办经济特区的目的之一就是让经济特区成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场”,为全国的改革开放探索道路,积累经验。可以说,深圳经济特区从一开始就体现出以开放促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特征。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发挥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积极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率先通过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等形式,积极吸收和利用外商投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出口,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逐步建立起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经济运行机制,为确立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和实施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成为中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坚持世界眼光,始终紧盯全球最先进地区发展,以开放追求卓越,推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开放发展,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已经成为全国开放型经济体发展的排头兵。

  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敢闯敢试。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邓小平曾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深圳的经验就是敢闯。”回顾深圳发展的各个时期,在各种困难和挑战面前,深圳始终坚持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敲响新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实行住房商品化改革、发行股票、取消票证、实行按劳分配和绩效管理……深圳创造的一项项全国第一,闯的都是突破生产力发展桎梏的体制机制。可以说,40年间的每一次突破、每一次创新都是要挑战旧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每一次进步和发展也都是要向改革创新要发展动力、要发展优势、要发展资源、要发展空间。在发展过程中,深圳已经形成了以“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脚踏实地、追求卓越”为主要特征的创新文化,创新成为全体市民共同的价值取向,融入城市品格。这种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不仅使深圳在体制机制上屡建新功,而且也催生出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和创新型企业,创新驱动成为深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动力。

1 2 共2页

编辑:迟语洋

书库

工运

  • 【前沿观察】落实带薪休假制度的多维视角

    长期以来,讨论带薪休假问题一般都是从劳动者保护的角度,或认为带薪休假是劳动者的重要权利;或认为带薪休假对于劳动者恢复体力、脑力,实现劳动者自身的发展与体面劳动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落实带薪休假让劳动者劳逸结合,对于提高用人单位生产效率也具有价值。

  • 【工作研究】发挥工会优势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

    在助力乡村经济振兴的实践中,山东省寿光市总工会在农业产业链上建会,组织农民工入会,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选树农业劳模,助推脱贫攻坚,从多方面发挥自身作用,逐步探索出工会助力乡村振兴的有益路径。

  • 【热点思考】新型用工关系中劳动争议的司法应对

    我国当前实施的劳动法律法规多是以标准化劳动关系为基本模型制定的。而在经济社会高速转型发展的当下,许多新型用工关系的出现及其纠纷的发生,已经无法完全进行条款对应式的评价,给劳动争议审判工作带来挑战。

  • 【问题探讨】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能动性作用的探讨

    工会组织发挥能动性作用,不仅是其转变组织理念、实现自身组织转型,以更开放的姿态构建竞争、协同的社会治理网络,实现社会“再组织化”的一种策略选择,更是党的建设、群团改革、社会治理现代化等多维度、多层次的需求,为建构枢纽型社会组织形态提供了良好的结构性契机。其能动性的发挥,实践层面则是一个持续行动与机制运作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增强党领导和执政的群众基础、完善社会协同治理结构,促进需求整合与资源整合。

访谈

文献

  • 周恩来与南方局干部教育

    从1939年开始,周恩来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红岩开展了8年工作。在这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周恩来特别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其间举办了党员干部训练班开展党性教育,干部在红岩村的学习蔚然成风。

  • 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一、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三、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十、西藏发展进入新时代2019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按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六十年一甲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十年前的民主改革,对西藏地方和西藏各族人民而言,是一次新生,意义非同寻常。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