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互联网+交通:打造交通运输新业态
黄 嵘
//www.workercn.cn2016-04-27来源:西安日报
分享到:更多

  

  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先导。近年来,围绕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丝路经济带新起点新常态,我市通过省市共建高速公路、升级改造国省干线、加快建设农村公路、着力打造一流综合交通枢纽、稳步推进“公交都市”建设等重大举措,全面构建以高速公路为骨架、国省干线为依托、农村公路为脉络和客运枢纽为接转的四网相联、网网相通、覆盖全市、辐射周边的公路交通网络,不仅使每一位普通市民感受到了便利和快捷,也让西安市民的生活圈越来越大。今日,本版刊出一组理论文章,聚焦交通枢纽建设。

  城市与交通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城市空间与交通能否和谐、协同发展,体现着城市的管理水平。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解决好各类交通难题,要坚持把公共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以及文明交通作为今后城市交通发展的四大目标,作为今后我市城市交通建设的发展方向。

  公交都市

  2012年10月,西安市被交通运输部确立为全国第一批“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创建城市,依据国家“公交都市”创建目标和任务要求,我市将用五年时间(2013-2017年)建成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

  打造公交都市,要大力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加快全市公交系统建设,努力形成以城市公共汽车为主体、以轨道交通和公交优先通道为骨干、出租车为辅助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主体地位,基本建立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公共交通网络。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增加公共交通线路覆盖范围和运力(包括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和舒适度,进而提高公众乘坐公交出行的比例。轨道交通以其运量大、速度快、占地省、污染小、准点、舒适等特点已经成为现代化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

  在轨道交通逐步承担城市客运交通骨干的情况下,公共汽车仍是基础,要切实发展公交专用道,提升地面公交运行的可靠性,提升公交的服务水平。通过科学合理的公交专用道选线,精细化的设计,全面的组织管理,以及加大对占用公交专用道及公交车站的社会车辆的惩罚力度,未来公交专用道服务水平一定会得到提升,为公交优先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智慧都市

  今年4月15日,西安市交通运输局与百度成功签约,为大力推进品质西安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此次战略合作是推进西安智慧交通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百度公司EB级数据和身后的用户基础,最终实现百度开放平台技术支持、公众出行服务支持、大数据分析合作和智慧交通信息共享四个方向的合作。下一步西安将整合全市交通数据资源,逐步向百度公司提供包括实时公交、实时路况和出租汽车、交通公共设施等方面的权威数据;借助百度公司国内领先的大数据可视化和分析技术,通过“百度智慧交通云平台”进行路况拥堵、出行通勤、人口迁徙、区域热力等大数据分析,从而成为有效的出行服务信息和管理决策依据,为便捷公众出行和政府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2015年是“互联网+”元年,互联网正在帮助现代化中国更加文明、富强和民主,同时使得中国的文化传播、信息分项更加开放与自由。进入中国整整22年的互联网,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其支撑地位的作用日渐凸显。因为“互联网+”时时刻刻影响着每一位民众的方方面面,它在交通领域也产生了“化学效应”,“互联网+交通”正在逐步形成用户出行的新市场,创新了交通运输的新业态。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城市管理者开始借助一些诸如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提升城市交通效率,将互联网产业与传统交通出行服务业进行有效融合,形成“线上资源合理分配,线下资源优质运行”的新业态和新模式。

  早在2011年底,“互联网+交通”已初见端倪。铁路推出了网络订购火车票的新举措,让百姓利用电脑、手机,通过网络,足不出户就能买到火车票;民航行动更快,很早就实现了网络订票,现在通过大数据分析,通过手机APP可实现手机购票值机、查看航班动态等功能;而大力推进高速公路ETC联网发展,则是公路方面推进网络化的措施。此外,人们平日出行开车也越来越离不开导航系统、打车软件。

  国家信息中心新近发布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6)》指出,智慧出行是“互联网+分享”经济的一部分。创建智慧城市,首先考虑的是智慧交通和智慧出行。共享经济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习惯,动摇了传统出租车管理体制,它确实积极回应了市场需求、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合理配置,细分了公共出行市场,实现了经济增量,为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可能。

  绿色都市

  绿色交通,是指为了提高城市通行效率、改善城市环境、促进社会公平而发展的低碳环保、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城市交通系统。慢行交通满足发展绿色交通的要求。

  慢行交通主要是满足居住区内短距离出行的需求,是“最后一公里”的必经换乘方式,也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补充。城市公共交通由常规公共交通系统、快速轨道交通系统、BRT系统、辅助公交系统、特殊公交系统五部分组成,是城市出行的主要承担体。慢行交通与城市公共交通的无缝衔接对提高居民出行效率、缓解交通拥堵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发挥两种交通方式的特长,彼此协调,优化居住区出行结构,引导居民出行方式向“慢行+公共交通”的转变。城市是人们栖居的家园,在现代机动车占主导的城市空间中,人性化的生活、休憩与交往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和侵占。机动车在给人们带来方便与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高能耗、高污染以及由路权分配不合理导致的交通事故频频发生。而慢行系统的建立与完善,是治愈城市交通顽症的一剂良药。

  在大城市非常拥堵的上下班高峰期,开车往往不如骑行或步行,骑自行车是5公里内短距离出行最便捷、节能、环保、经济的交通方式;步行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方式,也是最古老与最普遍的出行方式,在1公里内往往采用步行方式,它也是所有其他交通出行开始与结束的衔接“桥梁”。

  许多国际化大都市都非常注重自行车交通的发展,拉开从“四个轮子”回归到“两个轮子”的双轮革命序幕,快慢分行,互不干涉,让自行车不在夹缝中生存,避免自行车因“走投无路”而与行人争路或与汽车抢道,还自行车以路权,让交通秩序更加安全、有序、高效。

  要打造绿色交通,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交通运输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大力推进结构性、技术性和管理性节能减排,加大新技术新能源应用;大力推进生态保护,建设生态型基础设施,落实行业大气污染、水污染防治任务;大力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推行适应节约土地要求的工程技术,提升土地和岸线等资源利用效率。

  人文都市

  技术是人性的延伸,凯文·凯利提出了一个类似于文化基因的概念,他称之为“技术元素”,在人类文明不断演进的过程中,交通文明同样也在不断地进化。

  当满街都是自行车的时候,随便骑、闯红灯、载人骑车的现象比比皆是;当经济发展已经从自行车发展到小汽车,我们开汽车的水平却还停留在骑自行车的意识中:抢行、边开车边打电话……文明时代的汽车文化要体现驾驶者对每个生命的尊重:对步行者尊重,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不妨让步行的人先过;对骑自行车的人尊重,不把机动车开到自行车路上;对驾车者尊重,不抢路、加塞儿。

  汽车社会进程中表现出来的功利化、物质化明显背离了传统文化价值。包括交通发展疏离了中国传统礼俗文化、传统诚信文化、传统耻感文化。交通文明与文化的发展被称作城市交通的“软实力”,提倡驾驶员的“文明驾驶”、行人“文明过马路”,从法制和公德两方面进行交通行为习惯的改善,从中小学教育开始,从社区家庭管理入手,倡导文明的交通行为习惯,营造文明交通、帮扶友爱的“公德环境” .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