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

2016全国两会 • 报告厅

万钢:科学探索不分军用、民用 而是它更好地发挥效率

2016-03-10 12:52:05  来源:新华网/中国政府网

  第二段可能就是军民融合。军民融合目前确实有一些协调不够、连通不够的问题,这些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正在着力解决。我们会从高技术的战略布局,比如航天、潜海、超算,包括建伟做的量子通讯、信息技术应用,来进行统筹布局,共同谋划。第二个是相互参与。我们已经有很多民营企业参与了国防装备的研究和采购。第三个要从科研设施的互通互用来促进军民融合。第四个也是最重要的,人才培养要促进军民融合。科学的探索实际上没有军用、民用之分,而是用在什么地方,怎么样使它更好地发挥效率,这是我们要考虑的事。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将瞄准世界前沿科技和顶尖水平,为科技创新作出更大的贡献。首先要在基础研究领域作出重大创新,要在重大装备、重大设施方面加大投入,更重要的是在科技体制和全面创新改革上下大力气,培养出一批适合未来发展的人才。无论是基础研究,创新人才培养,高校都承担着重要任务。潘建伟同志不光是要进行研究,还要培养人才,抓基础。

  潘建伟:刚才万部长已经讲得很全面了,我们也参与了一些项目,我觉得刚才万部长讲了几条都很有道理,不分军用还是民用,只要是好的知识和技术,看用在哪个方面。在我们的项目里,像我们今年发射的量子科学试验卫星,不仅有国内多家单位参与,也积极开展了国际合作。前期我们国内做得比较早,量子卫星现在北美有加拿大,欧洲有德国、奥地利、意大利,都参与到我们这个项目中来。通过这个研究,可以非常快地把共享大家的知识,更快地推进知识本身和技术本身的发展。

  另外一方面,对军民融合,我也有一些体会。比如美国DARPA的机制,拿出一个非常神奇的问题来,向全世界招标,问谁愿意来做。无论是谁,只要有好的解决方案都可以去做,它是面向全世界的。做完之后只要交给他一份报告,他就知道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或者是怎么解决。继续往下走的话,可以用于军用也可以用于民用,知识是开放的。刚才记者问是不是可以有民企参加,我觉得国家在体制上已经有很好的安排。

  刚才讲到科研设施的共用,不仅是国内所有的学者都可以共用一些通用的科研设施,我刚才讲了,通过国际的大合作也可以进行科研设施的共用。在我们做研究的过程中,我觉得人才的沟通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将来做量子通讯和量子计算机,可能需要举全世界之力,来引导、推动整个学科的发展。

1 2 共2页

编辑:夏赛赛

两会民生观察

  • 春节过后,返乡笔记刷爆朋友圈,空心农村、儿童留守等问题凸显。年迈的父母舍不得儿女远走他乡,年幼的孩童不愿与父母天各一方。

代表委员面对面

  • 何健忠,1959年6月生,中共党员,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泰州市泰兴邮政局江平路支局长。

微E两会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微信

视频报道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6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