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人物副刊-正文
河北两残障男子互为手眼 14年栽树万棵荒滩变密林(组图)
//www.workercn.cn2015-03-24 19:58:53来源: 央广网
分享到:更多

  首年植树仅活两棵 顶嘲讽摸索经验

  登上河滩,栽树才刚开始。

  起初他们用铁锨挖坑,一铲下去,尽是石头,费时又费力。后来他们先用两指来粗的钢棍打眼,再将树枝插入其中,最后填土灌溉。

  打眼的活儿自然落到了贾海霞身上,可他又看不见,一锤下去,经常敲在自己手上,砸得皮开肉绽。在最初的一两年,他没少因此吃苦头,左手手背上如今遍布白色伤疤。不明实情的人看了,还以为他患了白癜风。

  第一年,哥俩栽下800棵柳树,仅活了两棵。有村民不禁讥讽:“就你俩这样还能在河滩上栽活树?”

  这让他们一度自我怀疑。第二年,他们改进方法,专选有水的地方栽种,成活量提升到了100棵。

  原来,种树缺水了不成。他们又用铁锨在荒滩上挖渠,成活率随之陡增。近些年,他们一年栽种3000棵,成活1000棵。

  每年3月,贾海霞和贾文其就开始栽树。4月之后,开始不断浇水、修剪枝叶、割草。等到三伏天时,遍地的藤蔓爬上了枝头,荒滩上杂草丛生,蚊虫肆虐。有时蚱蜢爬到了贾文其的后背、脖子上叮得生疼,他只能求助贾海霞帮自己赶跑虫子。可失明的贾海霞只能凭空挥舞双手,能吓走虫子已属不易。

  到了冬天,他们也要守在河滩,既担心失火烧了树林,也担心牛羊吃了新栽的树枝。

  对他们来说,最心痛的莫过于看着已有成人胳膊粗的小树,被爬上枝头的藤蔓压断。对于以低保为生的他们来说,购买除草剂实在太过奢侈。

  就这样,树死了。

  年复一年,夹杂着嘲讽、心酸、汗水,14年一晃而过,曾经的荒滩焕发新颜,成为包含杨树、柳树和香椿树的万棵密林。其中,有的已是参天大树,可以提供能栽种的树枝了。

  那时哥俩有时会想,要是有媒体来报道一下,帮自己一把多好。

  媒体报道引关注 烦恼并未消失

  他们期盼的媒体终于来了。

  去年三月,他们的故事最先由一家网站刊发,而后报纸、电视跟进。一位藏族医生捐了两千元,石家庄一家医院还给贾海霞做了眼部检查。一夜之间,他们尝到了扬眉吐气的滋味,“让说我们闲话的人玩去吧。”

  可烦恼并未消失。贾海霞18岁的儿子正在石家庄一所技校读书,每月光生活费就要上千元。这让依靠每月一百多元低保和妻子打零工生活的他苦恼不已。事实上,儿子去年原本考上了当地一所中专,但想想每年五千多元的学费,他还是让儿子放弃了。

  在已欠债至少三万元的情况下,双目全盲的他想让儿子白天上课晚上打工,可又犹豫了:“儿子的身体受得了吗?”

  贾文其则是去年参加了危房改造,六千元的补助款还没到位,同样依靠低保生活的他,因盖新房欠下了两万多元债务。

  事实上,他俩并非没有钱。14年间栽种的近万棵树如果全部卖掉,起码能拿到三四十万,足以让他们后半生衣食无忧。

  可是,这些树能砍吗?

  今年3月,他们的故事再次爆红网络。前来采访的媒体络绎不绝,纷纷将他们以前“不愿砍树卖钱”的说法写入报道,他们如今便不好再提砍树的想法。

  在《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最初,他们也表示不愿砍树,理由是“对树有了感情,舍不得砍”。当记者追问其生活如何继续时,他们笑笑:“办法总比困难多吧。”

  接触久了,贾海霞才吐露心声:“如今都在报道,怎么砍树啊?我们种树就是为了补贴家用,要不是媒体来,我们早把树砍了。”

  前不久,村里又无偿提供了一百多亩坡地,县里还送来30万棵柏树树种,可山坡打井的钱哪里来?

  “其实我们每月就靠100块的低保生活,(前几天受伤)住院费还是借的。”贾海霞说。 (文并摄/丽案调查工作室 记者 蒲晓旭/法制晚报)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共17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