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明媚,世园会园区里花木遍植、绿意盎然,远处的永宁阁壮观古朴。本报记者 潘之望摄
东城区东四街道“共享花房”里,居民们自发管护花草。
郝飞摄
颐和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经典佳作。
李瑶摄
沃勒维贡特庄园,欧洲园林中法式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
侯晓蕾摄
阿勒罕布拉王宫,伊斯兰园艺体系的代表之一。侯晓蕾摄
本报记者 李瑶
从一个单细胞的游动开始,一场生命的交响开启了,24亿年前,她第一次捕获阳光、产生能量。在此后的24亿年里,她穿越时空、绵延万里。人类,曾因她迁徙;城市,曾因她划分版图。
她,就是植物,承载着人类历史、传承着文明。
10天后的4月29日,2019北京世园会将在长城脚下、妫水河畔拉开帷幕。首都北京,将以三千多年的园艺积淀和优良的生态底色,书写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与此同时,北京也将享受这一场自然与人文的馈赠,世园会留给北京的将不止一个园区、一些植物,而是一座园艺之都、一批绿色产业、一种生态样本。
三千年的园艺传承
即将展现在世人面前的这届世园会,不是简单的一场园艺秀,它背后有着中华三千年园艺传统的积淀。世园会展区里每一处中国园林的设计都浸透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一种如同月宫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假如有一座集人类想象力之大成的灿烂宝库,以宫殿庙宇的形象出现,那就是圆明园。它是理想与艺术的典范。”法国大作家雨果曾高度称赞中国北京圆明园。
圆明园始建于1790年,有一百五十余景,它以继承了中国三千多年的造园精华而风靡全世界,既有宫廷园囿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园林的婉约多姿,还汲取了欧洲园林艺术精华,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的“万园之园”。可惜,现在的圆明园仅留几处残垣断壁,但其代表的中国古典园林的巅峰仍难以磨灭。
中国园林与欧洲园林、伊斯兰园林并列为世界园林三大体系,五千年的历史长河,让中国创造出无数巧夺天工的园林。在三大园林体系中,中国园林文化发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源于自然崇拜与山川崇拜,当时的君主们在自然山川间建筑大型苑囿,狩猎、游观,并在高大宏伟的台榭之上建造富丽堂皇的宫室,宴乐、通神。此后的几千年间,社会主流审美成为影响园艺文化的核心要素。无论是秦汉时期气吞万里的帝王审美思想下,高大台榭之上气势恢弘的宫殿、观、阙,还是魏晋时期被推为上乘的“茂林修竹”“清流急湍”,亦或兼有雄健豪放与秀丽静雅的隋唐皇家园林,都对同时期欧洲园林、东亚地区的日本和朝鲜半岛园林产生影响。
明清时期,皇家园林发展到极为成熟的境界,不仅全面继承了延绵数千年的园林文化传统,还借鉴模仿了时兴的江南名园,其中既有小巧精致的内廷花园,也有规模宏大的集锦式园林,建筑、叠山、理水、植物配植等园艺手法都达到顶峰,圆明园、颐和园、恭王府等均是这个时期的佳作,为中国园林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彼时,放眼全世界,中国自然式山水园林传到西方,在欧洲引发“自然热”,而写实、严谨、重人工与秩序的西方园林也影响着东方园林艺术。
作为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北京是中国皇家园林的集中地,这种汲取了西方精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中式园林艺术也深刻浸染着寻常百姓家。如您在什刹海、前门、东四等老城区转一圈,便可将北京庭院园林风采领略八九。若是三进四合大院,主人大都懂些理水、叠石、造景之道,树丛、水池、花篱、曲廊、月亮门等布置精巧,让人三步一景、景随步移。若是咫尺方寸小院,主人也会精心营造,石榴树、葡萄、海棠、玉兰各种一两棵,树上鹦鹉学舌,树下鱼儿畅游,整个院子花木扶疏、景色清幽,仿若大花园的一角或微缩。若雨后从那门前经过,也要暂住脚步闭眼深吸一口,那混合着桂桃花香、松柏清香的空气简直太迷人了!
就这样,每个四合院犹如一个小小的“肺泡”,无数的“肺泡”每时每刻在自动净化着北京。如今,搬进楼房的北京人,再盖四合院养花种草已不大可能,但三千年来的园艺传统却根深蒂固。
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
绿水逶迤、青山环绕、草木相伴、花鸟为邻,这样的诗意生活画卷凝聚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绿色是生命的本色,而园艺是植物的艺术,是绿色的文化,亦是生命的延展与升华。作为以植物为主角的盛会,世园会是展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更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北京世园局常务副局长周剑平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重视程度、投入力度、取得成效前所未有,首都北京更是成为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积极践行者。
今年3月,美国宇航局在社交媒体上向中国致谢,因其卫星收集的数据显示:过去17年,中国的植被增加量占到全球植被总增量的25%以上,位居全球首位。与之相对应,中国林科院正在开展的调查研究显示:城镇化率高达86.5%的北京,大尺度造林让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在短短4年里增加了10个百分点。
春回大地、万物吐绿,外地游客乘坐飞机在首都机场徐徐降落时,眼前总能看到环绕和镶嵌在道路、城区、村庄之间大片大片的绿色。“环城皆林也”,北京的第一印象由此诞生。
若再乘车绕行北京城,北京的绿色地图则愈加饱满、精致起来。沿着母亲河永定河,70多公里长、森林面积达14万亩的绿色发展带为城市戴上项链;36处大型城市森林公园进城,京城槐园、中关村森林公园、东郊森林公园、南海子湿地迎来市民赏玩游憩;就是那四合院里、胡同里、小区里、家门口,也都种植着葡萄、石榴树、月季、玉兰,仿佛珍珠装点着北京人的安居梦。
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北京生态建设的硕果不仅结在“林”上,更在“水”上。上世纪90年代,滋养首都千年的母亲河永定河几近干涸,经过多年治理,“永定河,出西山,碧水环绕北京湾”的景象逐渐重现,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是,京津冀晋四省市联手推进的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已启动,永定河将于2020年恢复全线通水。
与此同时,北京市地下水位已连续3年回升,这为白浮泉、玉泉、“三山五园”水系的恢复提供了可能性。以颐和园、圆明园、香山静宜园为代表的“三山五园”以其宏大的规模、精湛的建筑艺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蜚声海内外,是中华民族不可复制的历史文化瑰宝。有了潺潺清水,恢复三山五园历史风貌,重现中国皇家园林瑰宝的未来可期。
如此,2019年,美丽中国、美丽北京将浓缩于世园会中,这场以植物为主角的盛会,将成为生态文明成果的展示者和传播者。无论是原地保留的5万棵大树和一大片拥有100多种植物、鸟类、昆虫栖息繁衍的湿地,还是叠山理水而成的五谷丰登、山花烂漫的天田山,如诗如画、碧波荡漾的妫纳湖、望山通水忆乡愁的园艺小镇,亦或巧夺天工、绿色低碳的中国馆、国际馆、国内外各地展园,都书写着“绿色生活 美丽家园”的动人故事。十天后,世界友人们来到世园会,不仅能欣赏一场奇花异草的大联展,更能拥抱青山绿水、湿地鸟语,享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诗意景观。
这是地球美好家园的缩影,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最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