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文化

展演

话剧《深海》献演东艺

2020-11-02 15:26:20 来源:新民晚报

  来源:新民晚报记者 朱光

  “我希望我们国家的核潜艇能永远藏于深海!”舞台上,聚光灯下,一头白发的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鞠月斌饰)感慨道。从他自外交官那里拿到儿童玩具核潜艇模型,且以算盘计算出水滴形核潜艇的所有数据,乃至30年与父母兄弟断绝音讯被误解为“不孝”……对于他一辈子投身的事业,最终却发出对于世界和平的呼唤。上周末在东艺上演的广东省话剧院的话剧《深海》,聚焦90余岁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

  

  

  深潜三百米的前夜

  广东省话剧院院长、剧中黄旭华妻子李世英的扮演者杨春荣透露:“我们创作这个人物特别难,因为一采访这对夫妻,就发现几乎所有的工作事物都不能谈,涉密。”所以,最终,与工作直接有关的点,就是“深潜”到300米。

  黄旭华是随着核潜艇一起下潜的首位总工程师。在接近极限之际,核潜艇从280米起,以五米甚至一米的速度缓缓“探底”。黄总工程师因为巨大压力而眼底、耳朵等处渗血。潜心研究13年,全部国产的核潜艇,是对毛主席“一万年也要搞出核潜艇”的答卷!

  全剧最动人的戏,就在深潜前夜,黄旭华与妻子两人的对手戏。妻子出于本能的爱,不希望他也登上核潜艇。1963年,美国王牌核潜艇“长尾鲨号”在潜入大海不到200米时就失败了——100多位官兵无一生还。而黄旭华则为了鼓舞士气,表达与战友同进退以及对自己带队设计的核潜艇的信心,坚持登艇。其间,两人回顾了12年来错过父亲过世等家中大事而遭到的误解。最终,妻子被说服,满怀深情地表示:“那我在家放着你喜欢的交响乐,等你回来……”

  “潜伏”三十年的回归

  全剧最令人悲欣交集的,则是黄旭华“潜伏”30年后的回归。他是广东揭阳人,毕业于上海交大,自1958年被秘密召集进京开始研究核潜艇后,直至1988年才能回到老家。期间,与家人的联系,仅靠一个编号为145的信箱。父亲至死都不知道儿子在做什么,而儿子寄给父亲的钱被退回,其间花了半年……

  这一幕开场时,先是潮汕英歌舞——潮汕民间流传的惩恶扬善、吉祥平安的舞蹈。接着,一头白发的黄旭华偕妻登场。台口,另一位拄着拐杖、颤颤巍巍的老太太向他凝望。这就是黄旭华的老母亲,她言语不多,不时以拐杖重击地板,表达澎湃的心情。黄旭华拿出当年母亲留给他的银梳子,想跪下来给母亲梳头。谁料,母亲激动地说:“我就知道儿子没有忘记我!”她反而说,要替儿子梳头。因为她明白:“对祖国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嵌入十字型的圆环

  舞美设计,不仅凸显主题,也具有形式美——圆环外框勾勒出潜水艇横切面的弧度,内里的十字钢铁结构,可以成为甲板栏杆、书房顶梁等等。在展现深潜之际,舞台周围的一圈冰屏,则好似仪表盘,时而稳定时而模糊……

  最感人的,其实是谢幕之际,海军部队十余人喊着口令、踢着正步走上钢铁“十字”中的横梁。军人气质、英雄气概,一览无余,看得观众内心澎湃。谢幕一点儿也不花哨,凡是广东话剧院的演员一概鞠躬,凡是部队编制的演员,一概敬礼。

  联想起黄旭华的独白。有人问他祖国是什么?他这样回答:“列宁说过,要他一次把血流光,他就一次把血流光;要他把血一滴一滴慢慢流,他愿意一滴一滴慢慢流。国家需要我一天一天慢慢流,那么好,我就一天一天慢慢流!”

  

编辑:韩瑞敏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 聚焦2020年七夕节

    以民间故事为载体的七夕节,是中国人歌颂美好情感、追求幸福生活、推崇责任担当的节日,始于上古,传承至今。

  • 聚焦2020世界读书日

    今天(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不断创新的阅读手段拉近了阅读与人们的距离,但无论什么形式,我们都能在书中体验人生的价值和乐趣。

  • 沧桑巨变70载:文化焕发时代风采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各项文化事业在恢复、改造和曲折中不断发展。改革开放为文化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文化建设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大暑”: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 优势栏目

    “夏至”: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 优势栏目

    小满: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