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文艺

薛永年 精鉴传统 振兴中华

2018-09-20 15:09:49 北京晚报

  书画功底在乎实践对理论的支撑

  薛永年是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的主任,当代美术史论经典理论家,然而他却是从书画创作起步的。薛永年的书法扎实俊秀,他的画尽管是早年的,却是“字正腔圆”,都是正路子的习作。

  据老同学、著名文史专家徐城北介绍,高三时薛永年曾被庸医误诊说:“卧床静养,否则有瘫痪的危险”。因病休学的一年,闲不住的薛永年竟然考入了北京中国画院业余进修班,以书画养生。薛永年被分配到人物画组还当了组长。薛永年回忆说:“老师都是名家,主要是吴光宇先生和马晋先生。潘絜兹先生也给我们上过课”,“我们也有机会听吴镜汀、关松房、秦仲文、周怀民、王雪涛、汪慎生、娄师白各位先生讲课,看他们表演。吴镜汀先生还专门为我们做了一次对景写生,他画的画院后面那棵树,如今我还保存着。然而,马晋老师最喜欢我,因为我给他看过郎世宁一派的马,他认为我大可栽培,隔几天就来信邀我去他家,让我去看他画画,教给我种种技法,还教我写汉隶,刻图章,借给我他的作品,供我临摹,并且常常送给我纸张、笔墨,留我吃饭。”“这位慈祥的老人,不仅传道授业,而且培养了我日后对美术史上中西文化交流问题的兴趣。”薛永年感慨地说:“绘画救了我。”

  一丝不苟求真悟道的大视野

  社会公众知道薛永年先生的大名多是因为他的书画鉴定,相对于他对美术史论的贡献,鉴定侧重在“技”的层面。薛永年的美术史论研究则有更多“道”的层面的宏观思考,善于占据学术制高点,作大局观正是薛永年学术研究的一大特色。

  薛永年曾通过“私淑”和“共事”两个过程,向前辈学术大家王朝闻先生学习。薛永年对王朝闻先生的学习,使我们找到了一个“私淑”的范本。薛永年对王朝闻的私淑最早是在大学学生时代的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薛永年说:“我的志趣偏于古今美术的鉴赏,总希望弄清创作与欣赏的奥秘。”因为当年薛永年的老师很多是王朝闻的学生,所以薛永年就想到“取法乎上”,直接找到王朝闻先生文章学习。薛永年“印象最深的是,王老很少写纯属批判的文章,即使偶一涉笔,也是说理性胜于火药味,宣讲艺术规律的耐心大于为错误定性的兴趣。我总觉得他随时随地都在思索艺术规律,都在发现美的法则。”正确的哲学方法论的研究和掌握,使得薛永年的学术水准得到了飞跃,在以后一系列的疑难理论问题的研究中屡屡获得突破,如艺术与科学在美术史论研究中的矛盾统一,法国积极浪漫主义与消极浪漫主义的矛盾运动,并激发他研究了当年的热点问题“美术创作中的意境”,以至于对薛永年几十年后卷轴画专题研究都有启发。

  “共事”则是20世纪90年代初,薛永年参加由王朝闻主编的《中国美术史》的编写,直接受到王朝闻的指导和影响。薛永年说起自己攻读研究生时的成名作《华喦研究》为什么能得到国内外专家的好评,深有感触地说,“除了我的研究生导师的指导外,主要获益于王老在其论著中传播的科学理论与方法,得益于他在理论联系实际上的垂范。”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当代中国画大家吴山明先生谈起薛永年当年为研究他创作个案时,就住在他家,薛永年和他朝夕相处,促膝相谈。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省美协等联合主办的“首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约请薛永年为画册作序,笔者作为双年展工作人员和薛永年先生联系,薛先生要求详细了解策展的全过程以及每位参展画家的情况,我不得不一次次地补充材料。耄耋之年的薛永年就是如此严谨而一丝不苟的。

1 2 共2页

编辑:韩瑞敏
 
 

相关阅读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评论内容为空!
该评论已关闭!
按钮 内容不能为空!
立刻说两句吧! 查看0条评论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 我们的节日·中秋

    中秋佳节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增强文化自觉、塑造文化自信的重要节点。

  •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延禧宫

    一部清宫剧《延禧攻略》的热播,带火了线下故宫里的延禧宫,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景点。

  • 2018爱在七夕

    总会有人问,爱情是什么?是怦然心动的执着追求?是相互依托的幸福?还是温馨从容的夕阳红?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中外一家亲 欢乐迎中秋

  • 优势栏目

    贵州高校盲人乐团:用音乐寻找光明

  • 优势栏目

    第十届中华世纪坛中秋诗会举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