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娱乐旅游绿色城建打工
 

中工文化

文艺

《擂响中华》一堂生动的中华戏曲公开课

2018-08-21 14:07:26 中国文化报

  大型戏曲文化节目《擂响中华》第一季于8月初正式开播,每期100分钟的时长让很多戏迷大呼过瘾,掀起了今年整个夏日炽热的“观戏狂潮”。节目以其独特的文化视角和娴熟的现代传播方式,让戏曲文化在多媒体领域里有了更为精彩和稳健的传播路径,打开了全国人民认识戏曲、感受戏曲的一扇门。

  节目内容环环相扣

  《擂响中华》由西安广播电视台联合电视戏曲制作人、知名主持人白燕升及其团队共同打造。节目分为节目前缀、同台竞技、现场采访、评委点评、台前幕后、公布成绩6个环节。其中,节目前缀首创“文化旅游推介”的模式。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亦是中国戏曲发源地之一,节目将“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与戏曲文化的传播进行巧妙勾连,通过白燕升走进西安的标志性景点来介绍“梨园之都”的前世今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就在这移步换景中铺展开来。

  在同台竞技环节,《擂响中华》邀请秦腔、碗碗腔、京剧、昆曲、河北梆子、越剧、豫剧等11个剧种的当代领军人物和当红新秀作为参演群体,从剧种的多样性和名家新秀的履历构成来说极具文化传承的深意。而在主持人的随机采访对象中,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友人、高校师生、戏迷票友等,他们激动又真挚的感言更是对戏曲文化最有说服力的传播。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评委点评环节。节目中,河北梆子青年演员王硕在《打金砖》中展现出的硬功夫让观众惊叹不已,现场评委、湘剧表演艺术家左大玢随即对这一出做功戏进行了专业解读。她说:“这出戏几乎涵盖了老生行当所有的高难度技巧,吊毛、前扑磕、飞跪、跪步、硬僵尸、抢背、甩发……其中的硬僵尸是难度最大的特技,稍有闪失就会导致演员残疾。”现场评委、作家雪小禅说,每次看戏曲人“玩命式”地演戏,她都忍不住泪流满面,因为心疼这些为戏曲“续命”的演员,她希望观众多关注戏曲行当的生态,多关爱武生和刀马旦演员。可以说,节目中评委对戏曲本身的解读和戏曲现象的认知深深地影响着荧屏内外的观众。

  让观众读懂戏曲人的坚守

  写意性、程式化、虚拟性是中国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是戏曲演员必备的基本功。有效发挥电视的视听语言来增强戏曲的观赏性和感染力是《擂响中华》的制胜法宝。

  《擂响中华》注重戏曲氛围和意境营造,其舞美设计将古典元素与现代视觉完美融合,舞台背景是一顶巨型的戏曲头盔加擂鼓的造型,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也带来了精彩绝伦的舞台呈现。11个剧种的名家新秀在舞台上演绎着各自的看家戏,虽然时长有限,但行头排场的配置齐备规范、舞台呈现精致讲究,多以乐队现场伴奏为主,大大增强了戏曲艺术的观赏性。

  《擂响中华》第一季总冠军、河北梆子名家王洪玲先后带来了经典老戏《大登殿》《穆桂英挂帅》《吴汉杀妻》,从扮相到眼神、脚步、水袖、身段,她的每一个程式、调度都与人物心境相吻合。反串赛中,王洪玲一人分饰两角儿演绎《白毛女》,她对人物表情的刻画和动作拿捏的精准度,给评委和观众以极大震撼。

  白燕升爱戏、懂戏,他对戏曲传播具有一种天然的使命感,这种情怀与担当让他在节目策划中发掘出一个戏曲节目主持人的成功法则:观察人、成全人,由戏及人、人戏合一。

  上党梆子青年演员宋晋梅演出完《西沟女儿》之后,白燕升走上舞台拿起剧中的道具——一个火红的石榴说:“晋梅,为什么要放这样一个石榴呢?你给大家讲讲这个石榴的故事吧!”宋晋梅说:“剧中的主人公申纪兰因为忙于工作忽略了对丈夫的关爱,等到丈夫身患绝症时她满心悔恨。去病房探望丈夫带些什么家常礼物呢?我走到西安回民街夜市,看到那些大个儿的红石榴便心生欢喜,这石榴既可以做道具,演完后还可以带回家给女儿当礼物,多好!”此刻的宋晋梅洋溢着满满的母爱与柔情。白燕升说:“宋晋梅多年来坚持在基层演出,年均演出500余场,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她的工作强度。2013年,她患了声带囊肿,做完手术后,医生要求她休养一年,但是刚过了两个月,她就重返舞台。她说,能被观众需要就是一种幸福。”

  不怕不懂戏,只怕走进去。在白燕升的娓娓道来中,观众读懂了戏曲人的坚守,这份坚守的力量与精神的信仰让不同职业与年龄的观众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多媒体手段传播戏曲艺术

  在暑期档播出的《擂响中华》尝试运用多媒体手段传承、传播戏曲艺术,实现了电视、网络大屏和手机小屏的联动效应。22家现场媒体评审团的前期预报、倒计时的预热和播出期间的地毯式跟进;一批制作精良的移动短视频满足了信息传播时代碎片化、快餐化的受众需求,激发了受众分享传播的主动性,让戏曲的传播更加便捷、低成本、高效率地进行。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擂响中华》打开了戏曲的一扇门,为门里门外的观众上了一堂生动的中华戏曲公开课。它让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血脉里的戏曲在讲故事、抒情怀中与中国人的集体思维产生共振,与中国人的民族审美生发共鸣。如此一来,拥有更多知音的戏曲也必定会绽放出它的时代芳华,戏曲也就拥有了更加光明的未来。(刘威)

编辑:郑鑫
 
 

相关阅读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评论内容为空!
该评论已关闭!
按钮 内容不能为空!
立刻说两句吧! 查看0条评论
 

高清图库

 

首发策划

  • 2018爱在七夕

    总会有人问,爱情是什么?是怦然心动的执着追求?是相互依托的幸福?还是温馨从容的夕阳红?

  • 末伏将至,秋天是不是不远了?

    随着立秋的到来,今年的三伏天已然过半,但天气的酷热却并未因立秋的来临有所缓解。

  • 聚焦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

    淡淡粽叶香,浓浓世间情。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端午节这天,全国各地都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活动。

热门排行

 

热点推荐

 

优势栏目

  • 优势栏目

    红原:文旅融合为边远藏区发展破题

  • 优势栏目

    写历史的人步入历史 缅怀当代著名作家凌力二三事

  • 优势栏目

    虞顺祥:讲拉丁文的小熊维尼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