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写春秋为何不写冬夏
“春秋”是历史的代名词。“甘洒热血写春秋”,这是京剧中的一句唱词。“写春秋”即“写历史”。
“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是《孟子·滕文公下》中的一句话。这句话告诉后人,孔子写出了一部有关历史的书,取名为《春秋》。惧,恐惧也,害怕也。为什么《春秋》一书会引起“乱臣贼子惧”,因为孔子忠实地记载了历史事实。《三字经》:“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这句话告诉后人,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写出了《春秋》这部书,以事实分辨善恶,以道理褒善贬恶。
“春秋”指的是春分秋分。
春分秋分,昼夜平均。公平,是春秋可以喻历史的奥秘。“二月八月,阴阳气均,昼夜分平。”二月指春分,八月指秋分。一个太阳回归年,只有春分秋分这两天昼夜的时间长度完全相等。《吕氏春秋》与《淮南子》均有如此论断。写历史,必须有一个公平的态度。写春秋为何不写冬夏?因为冬至昼短夜长,夏至昼长夜短,有偏颇而没有公平,所以冬夏不能喻历史。
可以喻历史,这是春分独特的人文意义。
四、“平”:中医文化的根本目标
杀灭细菌,是西医的终极目标。追求平衡,是中医的终极目标。
“无问其病,以平为期。”这一论断反复出现在《黄帝内经·素问》之中。不论什么疾病,终极目标追求的就是平衡。平衡什么?平衡寒热,平衡虚实。如何平衡?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平衡之平,由天文意义转化为医学意义。
平衡之平,在源头文化中,实际上适用于各个领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礼记·大学》留下的至理名言。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黄帝四经》中有“应化之道,平衡而止”之论。庄子有道无处不在之论:广大不避天地,微小不避蝼蚁;洁净不避莲花,肮脏不避屎尿;道无处不在,“平衡”是不是有普遍意义?
由天文之平到人文之平,起源在春分。春分这一节令,是不是有重新认识之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