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市民在北京东花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挂号交钱。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摄
2017年4月8日,作为首批医改国家级示范城市,北京医改拉开大幕,所有公立医疗机构推开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取消药品加成和挂号费诊疗费,设立医事服务费,规范调整435项医疗服务价格,组织实施药品阳光采购……诸多举措引发关注。
医改一年,效果如何?近日,北京市亮出了改革成绩单。记者从北京市卫生计生委获悉,北京实施医药分开综合改革一年来,分级诊疗成效明显,医药费用增幅下降,公众和患者给予积极评价。
大医院“战时”状态缓解
数据显示,改革一年来,北京市三级医院门急诊诊疗人次较上一年减少11.9%,二级医院基本持平,一级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诊疗人次累计达到近8000万人次,比上一年净增1200余万,增长了16.1%,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疗量增加25%—30%。
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主任雷海潮说:“通过对医事服务费的分层定价和差异化医保报销政策以及医联体建设,一些普通病、常见病逐步分流到基层机构,扭转了十多年来基层诊疗量下降或徘徊的局面,大医院人满为患的战时状态得到缓解。”
在分级诊疗逐步分流的同时,住院医疗服务更多向三级医院集中。一年来,北京三级医院出院量达320万人次,增长2.7%,三级医院的住院服务优势更加明显。平均住院日8.6天,与上一年相比减少0.7天,相当于过去4至5年才能取得的改进幅度。
雷海潮表示,改革成效体现出一、二、三级医院功能明显分化的特点,今后会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使一、二、三级医疗机构“各归其位”,使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发挥各自功能,保证医疗服务体系的公平有效,满足老百姓各方面的医疗需求。
节省医药费60多亿元
药品加成的取消和医事服务费的设立,是北京医药分开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据雷海潮介绍,北京医改新设立的医事服务费,在改革启动后的第四周就已可以置换原来的挂号费、诊疗费和药品加成收入,公立医疗机构对药品收入依赖了60多年的旧补偿机制不复存在。
数据显示,改革以来北京市医药费用仅增长5%左右,为2000年以来费用增幅最低年份,已累计节省医药费用60多亿元;通过实施药品阳光采购,节省药品费用55.1亿元,仅药品阳光采购一项措施就使得药价整体下降8.8%。
与此同时,医改使得医保患者负担平稳,困难群众得到有效救助。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巡视员徐仁忠说,北京将符合规定的435项医疗服务项目全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其中新增的55项专项护理和新生儿诊疗项目全部纳入报销范围,调整后的96项中医类项目也全部纳入报销范围。
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在北京二三级医院中对患者开展的独立调查显示,91.7%的患者支持医药分开综合改革,83.8%的患者对医疗收费持肯定态度,90%以上的患者满意就医状况。
重点提升基层医疗服务
谈及下一阶段北京医改的走向,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素芳说,将重点从基层和机制两个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着力提升基层医疗服务的能力和质量,让百姓在社区能够看得了病、拿得了药。”李素芳表示,北京市将加强医疗服务中心和人才医疗队伍建设,特别是全科医生的培养。同时也要进一步做实医联体,把大医院20%的专家号源优先给社区,作为转诊的需要,鼓励大医院医生到社区出诊。而在机制方面,北京市将加快完善以公益性为核心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
同时,北京也将强化信息化建设,以促进分级诊疗的实施。“北京正在考虑建立检验、病理、影像诊断、心电图等方面的会诊中心,‘互联网+医疗’的技术能方便上述目标的实现。”雷海潮说,未来患者可以在基层医院完成相应检查,并把有关信息资料传输到二、三级医院完成诊断,老百姓在社区基层的就诊质量将得到更好地保障和提升。(本报记者 刘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