姹紫嫣红“问春何匆匆”(组图)-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赏析

姹紫嫣红“问春何匆匆”(组图)

2020-03-05 09:30:12  来源:杭州日报

蔡襄 《蒙惠帖》尺牍 纸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游春是开放的唐代社会风俗,以每年的三月初三为盛。为了让人们有游春的好去处,唐玄宗将汉武帝所造之“曲江池”修整一新,使之成为花草繁盛、烟水明媚的游览胜地。每到三月三,妇女们尤其是贵族妇女都来此游赏。喜欢热闹的虢国夫人自然不会失去这个机会,与其姐妹结伴而来。 《虢国夫人游春图》是唐代画家张萱的画作。原作已佚,现存的是宋代摹本,绢本设色,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全画构图疏密有致,错落自然。人与马的动势舒缓从容,正应游春主题。画家不著背景,只以湿笔点出斑斑草色以突出人物,意境空潆清新。画面上洋溢著雍容、自信、乐观的盛唐风貌。

  苏轼《洞庭春色赋》与《中山松醪赋》白麻纸,吉林省博物馆藏。“洞庭春色”和“中山松醪”均为酒名。诗人借此抒发他因仕途坎坷而郁结在心中的不平。

  展子虔《游春图》,描绘了人们在风和日丽,春光明媚的季节,到山间水旁“踏青”游玩的情景。山水树石与白云相间,杂以楼阁、院落、桥梁、舟楫,并绘以踏春赏玩的人物车马加以点缀,生动地展现了春风荡漾、水波粼粼、杏桃绽开、绿草如茵的春景。

  春日的江南,一名儒雅的文士,带着携琴的小童,漫步于春日山径,徜徉于柳色之间。这幅马远的《山径春行图》是典型的边角之景,以虚写实,画面充盈而丰满,将春天的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

  《早春图》是北宋宫廷画家郭熙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此画创作于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为郭熙晚年之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画上自题“早春”,画的是初春瑞雪退去,大地苏醒,草木发枝,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早春山间蒸气慢慢的向上升腾,暗喻了寒冷还未完全褪去,解冻转暖,山峦在动,生命仿佛忽然被叫醒,有一种朦胧的光笼罩着,所有的生命正要透出一点点生命讯号其实是春天最美的感觉。

  莱子侯刻石刻于新莽天凤三年(公元16年)春。内容为: “始建国天凤三年二月十三日,莱子侯为支人为封,使诸子食等用百余人,后子孙毋坏败 ”。大意为莱子国侯君为其子孙分封田地,望子孙永守祖业,刻石以戒。

  早春,阳光明媚,充满希望。“沾衣欲湿杏花语,春面不寒杨柳风。”中国人爱春、赏春、惜春,三春虽美,“问春何匆匆”?便有“百计留春春不住”之叹。

  但聪明的古人早就想出办法,他们用诗画风雅地留下了春天。山之苍翠,水之柔婉,花之色味,木之舒曲,各色春天都在画中留下。唐代大诗人王维就有赞画诗曰,“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查中国画史,迄今为止存世最古的画卷便是一幅《游春图》。这幅隋朝画家展子虔留下的唯一画作。春日里,水天相接,青山叠翠,湖水融融,士人策马山径或驻足湖边,美丽的仕女泛舟水上,暖风和煦,微波粼粼,岸上桃杏绽开,绿草如茵。

  唐代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鲜衣怒马,再现了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人与马的动势舒缓从容,正应游春主题,从画中人物的从容懒散中体会到春天的适意,更可从其成熟的人物勾勒中体会艺术美。画面上洋溢著雍容、自信、乐观的盛唐风貌。

  之后,北宋郭熙的《早春图》,南宋马远的《山径春行图》,元代高克恭的《春山欲雨图》,明代唐寅的《春山伴侣图》,清代恽寿平的《春云出岫》,这些名画家笔下的春天姹紫嫣红,各具风采。

  欲使春常在,只在诗画中。(陈友望 孙乐怡)

编辑:张欢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