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装箱书屋到中文图书馆的蝶变-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企业丹青

集装箱书屋到中文图书馆的蝶变

2019-06-17 09:09:2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孙浩良在墨尔本新金山中文图书馆参加京剧文化活动。(图片由孙浩良本人提供)

孙浩良(后排左五)和学生们在墨尔本新金山中文图书馆前合影。(图片由孙浩良本人提供)

  孙浩良的微信头像是一张他自己的卡通漫画:一幅细框眼镜,一双弯弯的笑眼,身边摞着两堆书本。这和他的形象以及他的工作十分相近——一名教育工作者,同时也是一名与书打交道的图书馆创办者。

  有些特别的是,孙浩良是在海外办华文学校,也是在海外办中文图书馆。这可比在国内难多了。然而,他一做便是20多年,并将此视为自己终身的事业。如今,他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创办的新金山中文学校,已是澳大利亚规模最大的中文学校;而他创办的新金山中文图书馆,更成为推广华文教育、传扬中华文化的生动窗口。

  集装箱里的中文阅读梦

  “最初,我们的图书馆就是一个集装箱。”说起近20年前在墨尔本创办中文图书馆的往事,孙浩良眯起笑眼,娓娓道来。他说的不是一句玩笑话。

  2000年,已在当地办了七八年中文学校的孙浩良意识到,要让“华二代”们学好中文,阅读是极其重要的环节,办一个小型图书馆的念头由此萌芽。然而,因为条件限制,当时的中文学校是借当地学校的教室上课。“就像‘游牧民族’,没有固定场所,可是图书馆没法挪动,怎么办?”孙浩良没有被这个难题难倒。

  “我和当地学校的校长商量,能否在操场边找一块空地,让我们放一个集装箱,放置图书。”获得同意后,孙浩良花了2000澳元,买来一个40英尺的旧集装箱,又专门回国采购了一大批适合少儿阅读的中文读物。“当地华文老师也捐赠了不少自家的藏书,我们的小图书馆就这么办起来了”。

  聊起图书馆的“集装箱时期”,对孙浩良而言,当年的诸多不易都化为如今的一番趣谈。“那时,图书馆由我们的老师亲自管理。他们从中挑选20本适合班里学生阅读的图书,发给学生,大家交换着看。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们便能看不少书了。”

  2006年,图书馆迎来“转型升级”。那年,孙浩良攒够了钱,在火车站附近买下一栋二层楼房用于藏书,新金山中文图书馆由此成立。除了教学需要之外,图书馆也向整个华人社区免费开放。

  “我们和国内出版界及本地图书馆都保持非常紧密的合作,在各方支持下,藏书的增长速度非常快。”孙浩良介绍,目前这栋总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图书馆藏书近10万册,其中包括众多珍贵的古籍、画册和字帖。

  “有一次,一名华人学者去墨尔本大学的东亚图书馆借阅一份中文资料,没有找到。馆员就建议他来我们的图书馆看看。那名学者兴冲冲地来,还真在我们这儿找到了。”这让孙浩良颇为骄傲。看着自己亲手建起的图书馆,从一个集装箱发展到如今颇具规模且小有名气,孙浩良的欣慰溢于言表。

1 2 3 共3页

编辑:翟亮亮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用“一大”保温杯泡杯茶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