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脉 贵在坚守(组图)-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书画

展览热点

传承文脉 贵在坚守(组图)

“篆锲入神——邓尔雅篆刻作品展”成功举办的背后

2020-06-04 09:25:35  来源:南方日报

  5月10日,由广东东莞市政协文化文史和民族宗教委员会、市文广旅体局和莞城街道办事处主办,莞城美术馆、邓尔雅·黄般若文献陈列馆承办的“篆锲入神——邓尔雅篆刻作品展”圆满落幕,展览共展出邓尔雅165方印章和13件书画作品,以及篆刻原钤印蜕、印谱等珍贵资料。

  邓尔雅以篆刻名世,精鉴赏,工诗文,书画聚精,门人弟子遍及粤港,培养出余仲嘉、刘玉林、莫铁等一批篆刻名家。与此同时,邓氏家族代代相传的治印传统亦备受世人推崇。从邓云霄算起,篆刻之艺相传十五代,家风不失,文脉不绝,这在整个中国篆刻史上都罕见。

  家风的延续,除了家族成员的承继之外,还需要有心人的整理弘扬。这其中包括先辈后人对遗散作品的孜孜追求,一代代文史人的挖掘与坚守,政府相关部门的关怀和远见……这一期“聚焦”,就让我们走到“篆锲入神——邓尔雅篆刻作品展”的背后,探寻东莞文脉的传承故事。

2016年5月,黄大德在“邓尔雅·黄般若文献展”开幕式现场进行讲解。莞城图书馆 供图

“篆锲入神——邓尔雅篆刻作品展”展出邓尔雅165方印章和13件书画作品。陈雪庭 摄

  以书为介 联接故土乡情

  2004年,由东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编、邓尔雅外孙黄大德编纂、北京荣宝斋出版社发行的《邓尔雅篆刻集》(下称《篆刻集》)出版。《篆刻集》共收入邓尔雅篆刻作品近2500方,精心成册,这是国内首部系统、全面地出版邓尔雅篆刻作品的学术著作。时年90多岁的著名美术史家黄苗子自《篆刻集》筹备以来,一直心系出版事宜,在编竣之际,欣然为该书题写书名,并同意将《记邓尔雅先生》作为序言收入书中。

  《篆刻集》的面世,获得出版社以及同行的一致好评。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西泠印社副社长李刚田对《篆刻集》评价极高,并在其主编的《中国书法》杂志上以专版刊登相关文章,表示出对邓尔雅篆刻艺术的赞赏。

  “上个世纪90年代,专门研究邓尔雅艺术成就的学者不多。黄大德先生曾在《东莞文史》‘近百年东莞文化名人专辑’中刊发过一篇名为《邓尔雅年表》的文章;杨宝霖先生根据邓尔雅的《绿绮园诗集》,发表过《邓尔雅和他的诗》。除此之外,鲜有著作。”回想《篆刻集》的出版,编委会工作人员与笔者谈起了背后的故事。

  一直以来,东莞市政协团结各方,致力于文史资料整理,搜集莞籍知名学人、艺术家著作,为乡邦文献延一线之脉。2001年,时任东莞市政协副主席的黄发、黎承枝、李永康联合撰写《建议拨款整理出版乡邦文献》提案,得到东莞市委、市政府重视,拨出专款,《邓尔雅篆刻集》得以获批立项。

  然而,邓尔雅一生所篆刻的印章,数以万计,无论原作还是原钤本,大都散存于民间,要编全集,谈何容易?据黄大德在《篆刻集》编后记中回忆,篆刻集在旧藏的10余册原钤本以及200方原作的基础上,将历年在报刊及各种出版物上所搜集到的印件,以及黄苗子、赵端、黄永汉、杨宝霖、张从达、梁晓庄、莫锦华、古树安、沈永泰等各界朋友慷慨借出的印谱集中起来,得作品2000余方。此外,《篆刻集》的两位编辑,一位是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骆芃芃,另一位是画家李宏禹,他们为篆刻集的编辑、整理、考证耗神至多。篆刻集历时两年最终出版。

  作为集诗、书、画、印多方成就于一身的通才艺术家,邓尔雅的书法结构严谨、秀逸端庄,与篆刻艺术被世人并称双绝,诗文更如篆刻,隽永有味,古朴清新。2007年5月,由东莞市政协编著的《邓尔雅诗稿》与《邓尔雅书临兰亭序真迹六种》同步出版。书籍出版后,便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副院长左鹏军及其研究生以《邓尔雅诗稿》为课题,将书籍校注。《邓尔雅书临兰亭序真迹六种》更是广受同行好评。

  事实上,将邓尔雅的艺术作品编册成书,不仅是为了记录,更重要的是为后人留下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2004年冬,在《邓尔雅篆刻集》出版后,时任东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工作科科长的李炳球与黄大德便相约到香港各大图书馆追寻邓尔雅的遗散作品。据其回忆,他们在香港待了7天,主要做了几件事:一是到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和孔安道纪念图书馆里查找邓尔雅的资料;二是到香港艺术馆将邓尔雅作品《文字源流考》进行复印;三是拜访香港文化界人士。

  正是这段时间,李炳球和黄大德发现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藏有《邓尔雅书临兰亭序真迹六种》,即与图书馆协商将相关资料影印。在拜访邓尔雅后人邓祖风时得其家藏诗文手稿影印件,最终成书《邓尔雅诗稿》(下称《诗稿》)。《诗稿》特邀黄苗子题写书名,东莞文史专家杨宝霖题写序言。

  杨宝霖在《诗稿》序言中提到,邓尔雅诗稿有六种版本。分别为其一,1966年,容庚先生请商衍鎏选存,叶史苏抄之,容先生影印,收录诗歌530首;其二,容庚影印《绿绮园诗集》底本,叶史苏抄之,收诗800多首;其三,容庚根据手稿重新抄写选编成《绿绮园诗集》四册,收录1500多首诗;其四,容庚钢笔抄本,仅存一本;其五,邓祖风家藏诗稿;其六即《邓尔雅诗稿》,为《绿绮园诗集》六种最佳。由此可见,《邓尔雅诗稿》的出版对邓尔雅诗史的流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邓尔雅的遗著中,分量最大内容最精的,要数其花费了数十年心力写成的《文字源流》。黄大德在《外公邓尔雅之谜》一文中曾谈及此书:作为文字学家,追寻中国各族文字的源流、演变、考索,才是他的至高境界。邓尔雅以毕生之精力,撰成《文字源流》,凡二十一册,以札记形式,每段三数百字,全书约四十万字,胜意纷呈,令人目不暇接。在近世书林印坛名家中,像先生那样深于交书之学者,罕有其匹。其手稿在外公去世后由舅氏捐给香港艺术馆,惜至今未能整理出版。

  将《文字源流》整理出版,不仅是黄大德的心愿,更是家乡东莞的责任。“2005年前后,在东莞市政协领导的支持下,我们专门拜访香港艺术馆,将《文字源流》复印回来。”最终,在各方的协助下,《文字源流》得以影印,并成为研究邓尔雅艺术成就非常重要的史料。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所长、中山大学饶宗颐研究院执行院长陈伟武教授在看过影印本后,直言《文字源流》代表了当时中国文字学研究的水平。目前,《文字源流》影印稿件正在由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吴慧平及其团队进行整理。

  此外,由东莞市政协、东莞市博物馆主编的《尔雅书画》《般若丹青》在2016年发布,读者通过《尔雅书画》《般若丹青》,领略邓尔雅、黄般若在书画方面的艺术成就,窥见当时变革思潮所引起的中国画的革新以及一代画人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探索之路。2017年,由东莞文联主编的《东莞历史名人评传丛书:邓尔雅评传》出版。

“邓尔雅·黄般若文献展”展出了大量文献资料及实物。何德和 摄

《邓尔雅篆刻集》是国内首部系统、全面地出版邓尔雅篆刻作品的学术著作。

  以展为媒 绵延莞邑文脉

  2016年5月17日,由东莞市政协、东莞市文广新局主办,东莞市博物馆承办,香港艺术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香江博物馆协办,广东美术馆特邀参展的“心闲神旺·书为心画——邓尔雅、黄般若艺术作品展”(下称“艺术作品展”)暨《尔雅书画》《般若丹青》新书发布仪式在东莞市博物馆开幕。这是东莞首次举办大型境外文物展览,是东莞文博界与香港各艺术机构合作办展的首次尝试,同时是邓尔雅、黄般若作品首次在内地展出。

  展览共展出字画、印章、史料等115组,总价值1500余万港币。粤港两地主办、承办、协办、参展单位对展览非常重视,从作品遴选到协议签订,再到展品入境申报、编写陈列大纲、编辑图录、展陈设计、文物入境通关等一系列工作,筹备过程前后历时一年多。

  “香港方对展品非常重视,对展场的要求极高,不仅需要24小时空调,同时需要做好24小时恒温恒湿保护。”回想起展览的筹备工作,当时负责策展的工作人员告诉笔者,为了达到香港方的要求,东莞市博物馆及时升级硬件设备,并提前购买了十多台恒温抽湿机,最终达到香港方的要求,同意将展品运送至东莞市博物馆展出。

  只是谁也没有想到,展览举办前夕还出现了一段小插曲。由于东莞市博物馆是首次展出境外文物,此前没有办理海关通关手续的经验,展品在出关时才得知需要缴纳巨额保证金,这让各单位都措手不及。最终,在东莞市政协的协助下,东莞银行担保,展品文物得以顺利从口岸入境,最终抵达东莞市博物馆仅用时4小时。

  同一天,由莞城街道办事处主办,莞城图书馆承办的“邓尔雅·黄般若文献展”(下称“文献展”)在莞城图书馆开幕,同时为在建的“邓尔雅·黄般若文献陈列馆”举行揭牌仪式。黄大德出席开幕仪式并致辞,他说:“东莞能为外公和父亲建纪念馆,让我感受到了家乡对这两位先人的感情,所以我非常愿意将自己珍藏的文献资料拿出来,让更多家乡人了解先辈的故事。”

  东莞文脉悠远,历史文化名人辈出,将他们的文化成就展现给当代莞人,不只是专家学者的工作。文献展的筹办以及文献陈列馆的筹建工作得到邓、黄两人家属的大力支持,他们捐赠了大量的手稿、笔记和作品,这些都将成为研究和展示邓尔雅、黄般若艺术成就的重要资料。据了解,在文献展开幕前,邓、黄后人已陆续向莞城捐赠了近400件两人的作品、藏品、用品及相关文献资料。

  其实要说起来,邓、黄后人希望将先辈作品、资料捐赠家乡的想法,早已存在。

  2015年,喻丽君等东莞市领导及业界人士一行赴香港拜访邓祖风,希望他将先辈作品捐赠故乡,以弘扬乡贤文化,激励后人奋进。最终,在“一份乡情”的推动下,邓祖风委托黄大德全权负责邓尔雅作品的捐赠事宜。

  正是有了这批珍贵的史料,“邓尔雅·黄般若文献展”才得以策划开展。与艺术作品展不同,文献展只有半个月的筹备时间。“大概在4月中旬,我接到黄大德先生的电话,先生告诉我博物馆在5月17日举办艺术作品展,并希望莞城图书馆能够从文献的角度再举办一场文献展。”谈到文献展的策划,莞城图书馆副馆长曾燕芬说,一方面是时间太紧;另一方面是邓尔雅和黄般若相关文献资料非常庞大,需要在大半个月时间内完成挖掘、收集、整理、策展、开幕等一系列工作,挑战非常大。

  “那时候几乎天天加班,邓尔雅先生的每一方印,我们都需要从相关资料中查找出来、扫描出来、印刷出来。剪报就更复杂麻烦,为了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剪报内容,我们将每一张剪报的重点内容标注出来。”回忆起展览开幕前的筹备工作,莞城图书馆研究部工作人员詹宝莹仍历历在目。

  “黄大德先生对展览非常重视。在开展前一周就从广州来到东莞,每天晚上陪着我们一起加班,同时还给展览提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在整个策展过程中,让工作人员曾燕芬最为印象深刻的,是黄般若的一团“火”。“当时先生希望我们能够用一团‘火’,以表达黄般若在西安轮上抢救文同《墨竹》等文物的事件。设计师找了很多不同类型的火苗,黄(大德)老师都觉得不理想。最终我们找到黄般若的画作《设色云火观音图轴》,将图中的‘火’抠图,效果非常好。”

  与此同时,自接受这批珍贵的资料起,莞城就开始积极筹备成立邓尔雅·黄般若文献陈列馆,并最终选址东莞博物图书馆,以进一步传扬两位先贤的艺术成就和人文精神,彰显莞城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

  据介绍,邓尔雅·黄般若文献陈列馆之所以选址于此,与东莞博物图书馆也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东莞博物图书馆成立于1932年,是东莞历史上第一个近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因藏书量多质优,曾名噪南粤,首任馆长是县中贤达能人邓念慈(字屺望),而邓尔雅正是邓念慈的叔父,关系密切。此外,在东莞博物图书馆筹建初期,因缺资少书,邓尔雅曾积极向该馆大量捐书捐款,还为东莞博物图书馆印行的莞人著作亲自题签、题词、题序跋等。

  经过两年多的筹建,2018年11月13日,邓尔雅·黄般若文献陈列馆正式启用,首展“文脉·传承·创新——邓尔雅、黄般若艺术回顾展”同日开展。开幕仪式上,邓祖风夫妇、黄大德等均有出席。“当时邓祖风很激动,多次感谢莞城将其父亲的作品、文献进行整理和保护,让先辈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据曾燕芬介绍,文献陈列馆以展示邓尔雅、黄般若翁婿两人的艺术生平为主,同时是一所集展览、研究、公教于一体的公益文化场馆。

  作为近日“尔雅遗风”活动的源头,“篆锲入神——邓尔雅篆刻作品展”已于2020年5月10日落幕。展览推出后,受到市、区各上级相关部门及业内的重视与好评。东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晓棠对展览非常重视,启动“尔雅遗风”系列沙龙活动,邀请专家学者探讨如何将东莞文脉传下去和传开来。东莞媒体高度关注,纷纷走到展览背后,挖掘邓尔雅及其家族背后的故事,“尔雅遗风”随即在莞邑大地刮起。

  “去年11月,‘邓尔雅篆刻作品展’在中国印学博物馆开展时,我们就希望将这么好的展览带回东莞。黄大德先生一直重视乡情,当听到我们的提议后便立即协调各方关系,最终将展览落户莞城。”据展览主办方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展览在中国印学博物馆共展出67方印章,莞城对展览非常重视,最终展出印章165方,同时增加邓尔雅诗、画、书法等艺术成就。(张晓敏)

  观点

  愿守望之力代代相传

  今天,我们看到邓尔雅的艺术成就正通过一本本书籍和一个个展览展现于世,让东莞年轻一代领略“尔雅遗风”的同时,传承东莞文脉。“尔雅遗风”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我们更应该看到“尔雅遗风”的背后,是无数人在努力和坚守。

  事实上,如果没有黄大德先生多年来孜孜不倦地搜集邓尔雅遗作,如果不是邓祖风先生的慷慨支持,《邓尔雅篆刻集》《邓尔雅诗稿》《邓尔雅书临兰亭序真迹六种》《尔雅丹青》便难以成书;如果没有杨宝霖先生及其团队十年如一日地挖掘整理、研究考证各种文献资料,很多珍贵的史料也早已失传。此外,东莞各级政府部门及领导对地方文史的重视,文史学者与邓尔雅后人保持着友谊、延续着乡情,这些都为后续将邓尔雅艺术作品带回东莞展览,邓尔雅后人无偿向家乡捐赠文献、作品,邓尔雅·黄般若文献陈列馆的启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虽然“篆锲入神——邓尔雅篆刻作品展”已经结束,但是东莞文脉传承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借此,希望更多有心人能够成为文脉的守望者,为东莞历史文化传承尽一份力。

编辑:梁琼

职工艺术

衍生品

  • 衍生品

    一个湘妹子的“桃花缘”

  • 衍生品

    当清新文艺遇见厚重历史(组图)

  • 衍生品

    让每个角落都感受到幸福的温情(组图)

  • 衍生品

    非遗“出圈” 走进时尚(组图)

  • 衍生品

    文创人寻找灵感的乐土(组图)

新闻日历

新闻日历

赏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