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经典文献-正文
龚全珍的选择
江仲俞
//www.workercn.cn2014-12-01来源:求是
分享到:更多

  

  “老伴,你没为儿女做什么,但你所致力的事业是为大家的儿女造福,自己的儿孙也在其中了。我要把生命最后的几年留给老年事业。老伴,你同意我的选择吗?”

  1986年3月,“将军级农民”、龚全珍的至爱甘祖昌将军,在井冈山下的莲花县永远闭上了眼睛。5年后,龚全珍在日记上写下了这段话。

  她清晰地记得1957年的那次选择,他对她说:“今年夏天我们准备回江西老家了。”

  这是一条不同于年轻时参加革命的路。当年前路未知,但目标明确;而这一次,起点是城市,终点是贫穷落后的老区;这一次,启程时,她是将军夫人,到站后,她是农民妻子。

  她选择了和他一样艰苦朴素:“买布料做衣服,不能超过一块钱一尺。吃的东西也简单,青菜萝卜,豆腐。肉吃得少,自从甲鱼涨价到一元一斤后,我们就不再买了。”

  她选择了继续当教师。她背着铺盖,来到县文教局找工作。局长让她去坊楼中学。这个学校刚建,只有3名教师。她教语文,教英语,当义务校医。她既是老师,又是学生们的妈妈。后来她又去当小学校长。学校离家不到两里路,但她和其他老师一样,只在周六下午回一趟家,住上一晚后,星期日一早就回到学校。

  “你耕田来我教书”,这是她在老区最幸福的一段时光。夜深人静,她开始为他写传记。他的故事很多,却不愿意说,只在喝下几杯谷烧,才会借酒兴说些井冈山上和长征途中的细节。在老伴去世后的一年里,她几乎天天在写。

  她选择去幸福院。其实,写他的故事,是她选择幸福院的理由之一。她还有两个不愿告诉人的秘密,一个是为幸福院里的老人们服务。她为老人们打扫卫生,帮他们做护理,老人去世后,她还帮忙处理后事。一个是为幸福院旁边小学的特殊学生服务。这些学生,有的是留守儿童,有的是残疾人的孩子。她收拾了一间屋子,建起“幸福小组”。小组里有10多名学生,放学了,放假了,这里是孩子们的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奶奶,叫龚全珍。

  在幸福院住了几年,儿女们坚决不让了,把她接回家。回到晚辈身边,她也不闲着,还在“选择”。今天和老友谈成立老年组织的事:“筹办老年组织要拿出时间,认真动员,不应为这样或那样的思想阻力停滞不前,没困难要共产党员干什么?”明天想着如何帮灾民过冬:“今早我到了民政局,捐了20元。不算多,我确实只是尽了一个公民、一个党员应尽的一点点义务。”大后天又找几个老朋友倡议“希望工程”:“我这个人爱面子怕求人,可是为了教育事业,应当把个人的面子置之度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争取成功。”

  90岁时,她被评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2013年9月26日,她走进了人民大会堂。90岁的她眼不花,耳不背,她握住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手,清晰地听见总书记在表扬:“甘祖昌是我们共和国的开国将军,江西籍的老红军。新中国成立后,他当了将军,但是他坚持回家当农民。我当小学生时就有这篇课文,内容就是将军当农民,我们深受影响。”总书记说得是那样情真意切,“至今半个世纪过去,看到老阿姨现在仍然弘扬这种精神,这种艰苦奋斗精神,不仅我们这代人要传承,我们的下一代也要弘扬,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向老阿姨表示致敬!”(作者:《江西日报》经济部副主任)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