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发挥高校在服务社会中的支撑作用
顾家山
//www.workercn.cn2016-07-18来源:安徽日报
分享到:更多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在与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时强调:“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广大知识分子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勇于担当、敢于创新,服务社会、报效人民,不断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撑、创新支撑。”这一科学论断明确了知识分子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对知识分子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地方高校如何发挥服务社会功能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高校是知识分子密集之地和人才培育的摇篮。随着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对“创新支撑”的需求日益增加,高等教育正在走向社会的中心,高校的角色定位正从过去的适应服务逐步转向服务和支撑引领同步。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地方高校要自觉找准定位,深化综合改革,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广大知识分子创新活力,通过培养创新型人才和产出原创性成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三个强省”过程中发挥支撑作用。

  推进教育创新,发挥“人才支撑”作用

  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也是发挥“人才支撑”作用的源头活水。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相互交织,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创新不是凭空臆造的,而是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的基础之上的,而这一切又紧紧依靠和深深扎根于教育。因此,作为源头创新的重要基地,高校应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把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强化实习实践环节,构建与创新驱动战略贴紧靠实、深度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近年来,安徽师范大学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教师教育英才的目标,积极打造国内一流的本科教育和国内同类院校领先的研究生教育,大力推进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推进从师范性院校向综合性大学转型升级。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优势和深厚校史文化优势,努力践行“厚德、重教、博学、笃行”的校训,大力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和优良校风建设,引导青年学生“做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学生,做有担当、有作为的大学生,做有品质、有修养的大学生”。紧紧围绕教师教育这个底色,发挥教师教育学科体系完整、师资力量雄厚、办学经验丰富、实习基地稳固等优势,着力培养爱教乐教善教的教育英才。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这个根本需求,发挥文理工学科齐全、基础研究扎实、人才队伍结构优良等优势,积极培养国家和社会急需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这些教育教学改革,顺应了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质量提升的内在要求,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依托学科优势,发挥“智力支撑”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发展任务越是艰巨繁重,越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 ”围绕党和政府宏观决策、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主动开展调查研究、咨询论证、科技服务等工作,是知识分子发挥“智力支撑”的重要途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是高校服务党和政府决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智力支撑”作用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高校发挥智力支撑作用,就要在管理体制和评价体系上进行制度创新,推动科学研究从封闭走向开放,推动学科优势向服务政府决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优势转化,下足“结合”功夫,做好“对策”文章,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拓展办学资源和发展空间。

  近年来,安徽师范大学围绕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及时成立了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加强旅游发展政策研究和规划编制,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围绕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及时成立并加强省级“皖江城市带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重点开展富营养化湖泊和废弃矿山恢复和重建的科研,为生态强省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围绕科教兴皖战略,及时成立安徽省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为全省教师教育改革发挥推动和引领作用。围绕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要求,成立了中国区域文化研究院和当代中国政治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参与建设,聚焦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徽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为社会治理创新提供决策依据。围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依托部校共建新闻学院机制,深化对“中国特色新闻传播理论的建构”的探索和研究,推进理论创新。这些高校智库的建立与工作的有效开展,整合了校内外资源,激发调动了广大教学科研人员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从单一站讲台的“教书匠”转型成为政府、为企业出主意、当参谋的行家里手。

  搭建合作平台,发挥“创新支撑”作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等教育作为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和人才这个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高校要发挥“创新支撑”作用,关键在于紧密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重点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理念创新、文化传承创新等,成为具有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

  近年来,安徽师范大学围绕产学研用结合,重点就解决科研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应用开发研究与实际需求结合不紧、转移转化渠道不畅等难题,先后与5市7县(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承担各类横向课题近2000项。围绕创新能力与服务能力的拓展和延伸,学校形成了环境工程、旅游规划和土地规划等3个优势学科,推动电子信息、社会学和经济管理等学科的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获专利授权524项,为多家企业申请高新企业提供了专利支撑。围绕履行高校社会责任,学校为宣城市、亳州市、安庆市的部分县(区)乡镇及贫困村,进行特色种养、旅游发展规划等方面的技术指导与公益帮扶,以科技成果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通过搭建这些产学研平台,努力推动学校的优势研究领域向社会服务领域转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精准的创新支撑,真正“把文章写在江淮大地上”。(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