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理论

财经

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导向 做好镇村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

漆雁 斌邓鑫
2020-08-21 09:58:46  来源:四川日报

  四川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下称“镇村建制调整改革”)已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效。如何巩固改革成果,做好“后半篇”文章,发挥改革聚合效应,推动“物理合并”产生“化学反应”是当前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日前,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的指导意见》,对统筹抓好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撤并后的各项工作作出了具体安排。各地应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切实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发展质量、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治理效能,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释放更多发展红利,让基层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为推进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奠定坚实基础。

  资源下沉优化资源配置

  ●聚焦农村土地要素的高效集聚,全面发挥土地财富积累的效应。避免搞运动式村民集中居住、跳跃式土地集中连片。财政资金使用与土地要素集聚需求相结合,重点向农业农村新基建发力

  资源真下沉,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必要前提。长期以来,县域财政等重要资源权限主要集中在县级,向镇村配置效率低,导致资源要素组合松散、基础设施建设重复、土地要素集聚和承载能力不足等问题。镇村建制调整改革的“前半篇”文章完成了事权、人权、财权和区域边界的物理合并,后续需要实现资源下沉,才能驱动资源要素优化配置。

  做好镇村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优化资源配置文章,要聚焦农村土地要素的高效集聚,全面发挥土地财富积累的效应。一是要抓住“三权分置”改革主线,在充分尊重民众的知情权、选择权前提下,促进土地要素向更有效率的利用主体或利用方式汇集,同时避免搞运动式村民集中居住、跳跃式土地集中连片。二是要提早谋划镇村国土利用空间布局“十四五”规划,推进多规合一,依法依规构建土地用途的动态调整机制,尤其要加强农转非、宅变农和耕地抛荒的管理。三是要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分类指导,因地制宜,使土地要素流动和配置在更大的区域内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加速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和区域中心的形成。四是要将财政资金使用与土地要素集聚需求相结合,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实现资金、人才、科技、设施等要素与土地要素集聚有效组合。重点向农业农村新基建发力,尤其要强化土地整理和信息化建设,补齐核心生产区和生活区基础设施的短板,积极引导工商资本向现代产业区集聚、向核心商业区流动,增强中心场镇和产业主干带的辐射带动作用。

  权力下放提升发展质量

  ●下放权力、还权赋能、扩权强镇,提高各乡镇自我发展能力和发展质量。聚焦农村集体经济空心化问题,有效化解并村后集体资产处置难题,盘活存量,着力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权力真下放,是提升发展质量的必要保障。镇村建制调整改革“前半篇”文章探索出了大镇并小镇、近镇并远镇、大村并小村(空心村)、强村并弱村等具体形式,有利于实现大带小、近帮远、强扶弱,有利于发挥农村产业集中连片融合优势,为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更大的空间条件。后续需要下放权力、还权赋能、扩权强镇,才能提高各乡镇自我发展能力和发展质量。

  做好镇村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提升发展质量文章,要聚焦农村集体经济空心化问题,有效化解并村后集体资产处置难题,盘活存量,着力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一是灵活采取直接完全融合、协商并社融合、留社逐步融合等集体资产处置方式,有效处置撤并镇村集体资产与债务,并在此基础上深化农村集体资产股份量化改革,尤其是将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权量化到人,扩大集体资产股权流转与资源配置的范围,提升各类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二是因地制宜分类组建股份经济、股份合作社、集体资产管理公司、混合所有制公司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三是有效利用镇村撤并所实现的资源集成、资金集聚、经营集约,采取自主开发、租赁、入股、参股、合资、混合经营等方式探索资源开发型、物业租赁型、乡村旅游型、农业生产型、产业带动型等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四是在更大行政区域、地理范围和产业发展空间上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实现集体经济发展规模效应,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着力推进集体经济的组织融合、业态融合、产业融合。五是建立健全党建引领、利益联结、风险防控、绩效评估、激励促进等运作机制,增强集体经济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保障农户利益、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与集体经济发展经营安全。

1 2 共2页

编辑:迟语洋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