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2年07月29日 星期一

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为餐饮行业培养技能人才,向世界传播中国美食文化——

从小“跑堂”到联合国总部宴会厨师

本报记者 刘旭
《工人日报》(2022年07月29日 07版)

一片鲜嫩的鱼肉,锃亮的刀锋轻轻落下,横竖切片间距均为0.5厘米,整片鱼却是肉断皮不断,过油后的鱼肉像松鼠一样卧在案板上……这道“松鼠鱼”正是厨师罗永存的“拿手好戏”。

从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的一名小“跑堂”,到被选为联合国总部宴会厨师,让罗永存最为自豪的并不是自己的成功逆袭,而是作为餐饮行业代表参加工资集体协商,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为行业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

从技能竞赛中走出的“厨神”

2005年11月,在俄罗斯“克林姆林国际烹饪大赛”中,罗永存凭借一道“松鼠鱼”获得热菜第一的名次,从24个国家及地区的厨师中脱颖而出。“这道菜的手艺,从宰鱼、清洗食材就开始了,再到切鱼、烹制、装盘、造型,手法和力度十分重要。”罗永存告诉记者,为了练就这手技艺,他在10余年内不断参加技能大赛精进厨艺,下了不少功夫。

1989年,17岁的罗永存在老家县城一家餐馆当“跑堂”。餐馆最出名的菜是“辣子鸡丁”,他每天7点要到店里生火、宰鸡、褪毛,热水烫得双手又红又肿,每个月能赚到30元。进入冬季,他像往常一样备料,却被老板告知天气转冷,到店客人数量减少,多余的备料都浪费了。

就在那时,他意识到要当好厨师,还要算成本、懂经营。中国美食文化博大精深,为此,他又辗转多家饭店,从山东到辽宁、四川等地发展,掌握的菜系也不断增多。2000年开始,他凭借自己多年的学艺经验,参加各类行业技能大赛提高厨艺,逐渐打响知名度。

2013年,罗永存被中国烹饪协会推选为联合国总部宴会厨师,在纽约举办的美食文化交流活动上展示了拿手的“松鼠鱼”。尽管流程工序早已了然于心,罗永存临上场时才发现,工作人员准备的不是最适合这道菜的桂鱼,他不得不迅速寻找解决方案,在全组人员的努力下,终于找到了可以代替桂鱼的盲曹鱼。“菜品最终得到了各国代表的一致好评,也让中国美食得到了世界的认可。”罗永存说。

在遗憾中领悟成长

从一名小“跑堂”成长为联合国宴会厨师,罗永存的经历也充满周折。这么多年来,令他印象最深刻的还是2002年参加的那场擂台赛,也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遗憾的一场竞赛。

2002年,罗永存报名参加了央视举办的满汉全席擂台赛,其中一道题目是“羊腿”。为了做到色、香、味俱全,罗永存请教了身边羊腿烤得好的厨师,又去北京当地的新华书店查阅大量的菜谱和书本资料,研究设计摆盘。最终,一道编钟形状的烤羊腿被端上评审台,也让罗永存成为三连冠“擂主”,获得了“终身金勺奖”。

“做菜第一名,可理论赛输了,总分就差0.33分。”据罗永存回忆,尽管比赛实操获得认可,却因为对美食背后的理论知识及文化背景了解有限,总成绩排在了第二名。自那以后,他严格要求徒弟们强化理论知识。

“师傅经常鼓励我们考证,他总开玩笑说,别等老了孙子问我们水平如何时,我们却不知道怎么回答。”鞍山市餐饮协会秘书长、品羊楼海鲜饺子联合创始人金山跟着罗永存学徒27年,从学徒工到餐厅经营者,每一次技能晋级的背后都有罗永存的帮助和鼓励。

为行业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

“别看我从业33年了,刀工不减当年,而且越来越炉火纯青。”罗永存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自己每年都会以国家烹饪协会金牌讲师的身份到全国讲课,并在课堂上亲自示范。

这些年来,罗永存收徒132人,其中67人成了餐饮行业的管理或经营者。身为行业引导者,他不仅培养徒弟们的做菜技能,还注重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开展职业规划:在菜品创新上有天赋的,推荐做菜品研发;擅长管理的,推荐去做餐厅或酒店的领班、主管;既有管理能力、又有经营能力的,鼓励去创业开店……

2014年以来,位于鞍山市千山区的罗永存劳模创新工作室不断完善职能,组织大量培训为行业培养高技能人才,帮助行业内经营者面对疫情转型升级。其公司主办的鞍山市服务业职工技能大赛中,走出了市级以上劳模10余名,西点、面点、热菜等多项工种的行业尖兵通过竞赛得到技能晋级。

2010年开始,罗永存还作为行政方代表,积极参加鞍山餐饮行业工资集体协商,依法维护职工权益。“我就是从农民家的穷小子一路走来的,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和能量,让处于餐饮行业的农民工少走弯路,在行业内受益。”罗永存说。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