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非遗”在社区 居民“再就业”

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为群众增收

来源:三秦都市报
2024-04-28 07:21

原标题:“非遗”在社区 居民“再就业”(主题)

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为群众增收(副题)

文/图/视频 三秦都市报记者 白圩珑 实习生 张方圆

在彩色的布上描绘出龙的身体轮廓、五官、鳞片等,用剪刀将其剪下,再一层层堆叠出完整的图案……4月22日,在西安市新城区韩森寨街道新园社区内,社区居民毋彩萍正在制作延川布堆画。

新园社区是西安市首个“非遗在社区”生产性保护示范点,自“非遗”项目引入社区后,在弘扬传统文化、丰富居民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了“再就业”机会,不少和毋彩萍一样的人通过“非遗”项目,为自己增添了一份收入。

社区居民展示布堆画。

居民通过制作“非遗”产品增收

从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到能完成一套合格的布堆画,毋彩萍用了4个月的时间,这多亏了马小燕的指导。自去年年底新园社区将延川布堆画这一“非遗”项目引入社区后,作为一名长期从事该项目的手工匠人,马小燕开始为社区内的居民开展指导培训工作。

经过培训,目前该社区已有6人成功出师。4月22日上午,在新园社区的非遗工作室里,马小燕带领“徒弟”们正在制作布堆画环保布袋。在马小燕的指导下,毋彩萍在彩色的粗布上绘制轮廓,田雁利和张敏用剪刀将绘制好的图案剪下来,4人各自忙着手上的活。

“把不同颜色、形状的布堆叠在一起,呈现出来的画面既生动又有层次感,正因如此,布堆画产品目前很受欢迎。”马小燕说,这次制作的布堆画环保布袋是江苏客商的订单,总共1000件,订单完成后按件给社区居民结算手工费。

毋彩萍、田雁利、张敏都是居住在新园社区的退休职工,一元硬币大小的“太阳花”布堆画,毋彩萍一天能做50个,每做一个就有1元的手工费。张敏和田雁利也是如此,张敏通过制作布堆画,目前已经挣了1400多元。三人表示,社区引进的“非遗”项目不但丰富了大家的日常文化生活,也为她们增添了一份收入。

“非遗”项目进社区达到双赢

将“非遗”项目引进社区,受益的不仅仅是居民。马小燕说,她所在的延川华彩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初只有5名员工,合作社有布堆画的销路,但是一些构图丰富、工艺复杂的产品制作周期长,5个人很难完成大批量订单。虽然后期在当地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合作社的规模得以扩大,但是用工需求也随之增加,社区居民参与到布堆画制作中,让合作社的供货源有了保障。

有相同感受的还有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关中绣球传承人袁娜,关中绣球也是新园社区引进的“非遗”项目之一。袁娜说,她制作的绣球目前多通过线上销售,随着近几年旅游业的旺盛发展,她萌生了在大唐不夜城开一间实体店的想法,但由于人手不足,担心供不上货,所以店一直没有开起来。

新园社区将这一“非遗”项目引入社区后,通过两次培训,不少居民对其很感兴趣。袁娜认为,如果有一定数量的居民能坚持下去,将会为她提供一定的货源保障,一旦实体店开起来,就能让更多人了解到关中绣球,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弘扬。

让传统文化的“火种”得到“淬炼”

新园社区党委书记高静表示,“非遗在社区”项目于2023年年底落地新园社区,社区为非遗传承人打造了两个工作室,引进了3个“非遗”项目。

通过“非遗”项目,一方面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为退休职工、赋闲在家的“宝妈”,身体不好不宜外出工作的就业困难人群提供了增收的渠道。下一步,新园社区将依托“非遗在社区”继续做好弘扬传统文化和帮扶就业困难人群相关工作。

“如果说‘非遗进社区’带去的是传统文化的‘火种’,那么‘非遗在社区’则是一座座淬炼的‘熔炉’,它不仅继承了前者的初衷和理念,也是我们实施融合性发展、生产性保护的重要举措之一。”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刘征军说。

22642995_sqlin_1714222955536_b

扫码看视频

责任编辑:刘英杰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