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匠汇·第二届轻工大国工匠|柴战柱:穿越千年窑火去看你

来源:中工网
2024-01-23 16:32

在窑火兴旺的北宋,绞胎瓷曾风靡一时,“开时光彩惊奇异,铜色如朱白如玉”,金兵入侵,北方战乱,精美绝伦的绞胎工艺也流落民间,沉寂千年。穿过历史的烟尘,柴战柱承载着先祖们的智慧和工艺,在太行山深处的修武县当阳峪瓷窑旧址,在泥与火的灵动里,再现绞胎瓷盛世芳华,演绎薪火相传的神话。

QQ截图20240123162456

古窑筑梦,浴火重生

柴战柱凭着对绞胎瓷的挚爱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走过了坎坷不平的艺术苦旅。1985年3月,下岗的柴战柱开始师从王友洲等人学习绞胎瓷烧制技艺。1987年,他到瓷都景德镇陶瓷研究所担任瓷器造型设计师进修瓷器设计及制作。多次专程到省内外陶瓷厂参观学习,虚心讨教,专门研究绞胎瓷的传统手工技艺,多次到当阳峪瓷窑旧址,漫山遍野挖寻当年遗留的残片。他把这些瓷片带回景德镇,开始试验烧制。在研发的过程中光记录的数据就装满了10大箱。没有资金,他到处奔波借贷,给亲戚朋友说好话,甚至下跪,家里唯一的一套住房也抵押贷款了。

刚开始,烧制的瓷器成品率极低,坏一窑,烧一窑,有时甚至整窑瓷器全部报废,一窑的成本达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看到烧废的瓷器,柴战柱把一件件摔在了地上,“瓷器碎了,我的心也碎了”。

QQ截图20240123162517

温度曲线、釉色和釉料配制、泥土温度、收缩率差异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他到北京、景德镇、江西等地邀请陶瓷专家现场指导,反复试验,逐渐掌握了绞胎瓷羽毛纹、菊花纹、席编纹、类木纹、自然纹等纹理的基本技法。一个冬夜,当一炉瓷器烧制到凌晨两时许,液化气突然快用完了。慌忙之中,柴战柱一边让工人调小火苗,保持相对较低但平稳的炉温,一边跑去附近人家借液化气罐。约半个小时后,燃气重新供上,炉温再次调高,继续大火烧制。第二天,窑炉打开后柴战柱惊呆了,满窑二三十件瓷器晶莹剔透,光泽如玉。

山水不墨景如画,窑火无声越千年。绞胎瓷以其精湛绝妙的工艺、温润沉静的质感和可赋以天地灵气、人情自然的形态,呈现于世人面前。2002年4月28日零时,柴战柱烧制的第一窑绞胎瓷成功出窑了。中央电视台播放了“绞胎瓷失传近千年后在焦作重获新生”的新闻,焦作绞胎瓷工艺技法被研制恢复成功的喜讯让全国陶瓷界为之振奋和欢呼。同年,绞胎瓷传统工艺研发通过省级鉴定,专家看过新出的绞胎瓷,说:“绞胎瓷的成功研制,不仅恢复了古代当阳峪瓷窑的绞胎瓷烧制技艺,更重要的是填补了当代我国瓷器生产的一项空白。”

柴战柱介绍,有别于其他陶瓷品种表面的装饰技法,绞胎瓷重在利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泥塑造胎骨的纹理,这种纹理变化无穷,有很强的装饰性,技法“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绞胎瓷是世界上由陶而瓷的进程中最先诞生的一个瓷种,是陶瓷大家族中工艺难度最大、成本最高、成功率最低的一种陶瓷。它有泥料配方、釉料配方、手工编花、造型设计、温度曲线烧制等七十二道工序,每道工序都需要经过反复试验、上百次的失败教训和摸索,才能掌握关键技术要点。

汲古创新,独步一时

柴战柱认为,离开传统的艺术是无根之木,没有创新的艺术是不流之水。艺术作品需要创新,才具有生命力。他把现代美学设计融入传统工艺,让传统工艺走进现代人的生活。在继承绞胎瓷传统和确保其特色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人的审美取向,他大胆引进其他艺术门类的经验,在造型、釉彩、烧制工艺等方面进行创新,使绞胎瓷获得了更大的艺术表现力,他大胆运用新工艺,不仅成品率高,产品成色好,自然纹如行云流水,大漠孤烟,极富中国画大写意的韵致;规整纹如羽毛、如草编、如花卉、如麦穗、如孔雀开屏,神秘而典雅,通过绞胎瓷寄托着他无比炽热的故土情怀。柴战柱的40多件作品分别入藏英国珍宝博物馆、加拿大博物馆、香港东方艺术博物馆等30个国内外博物馆,作品《瓷韵》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金奖。

在柴战柱的生活中,除了吃饭、睡觉,就是与瓷器打交道。每当夜深人静、人们都已安然入睡时,他仍独自一人在灯下画了又改,改了又画,对每一个图案、每一个色彩反复琢磨。有一年秋天,他在村里一户农家的菜地看到一颗金黄的南瓜,它的形状、纹理、成熟的气息让柴战柱如醉如痴,就马上摘下来拿到窑厂,挑灯夜战开始创作南瓜绞胎瓷,可是却忘了给种南瓜的村民打招呼、付钱。第二天这位村民找上了门,他又是赔礼又是道歉,把一件刚刚出窑的绞胎瓷大花瓶送给他。这件题名《硕果》的南瓜作品,不仅获得了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还被编入了九年义务教育美术教材。我国陶瓷界泰斗叶喆民先生评价:“绞胎用赭白两色瓷泥相交而成的席纹、羽毛纹或大理石状花纹,虽然继承了过去的技法,但能加以改进和提高,做出了排列更整齐的犹如鸟翅羽毛一样的花纹或席纹一样的图案,实属难能可贵,可见其技术高超,独步一时。”

瓷中君子,薪火相传

柴战柱清楚的记得,那年,河南省工艺美术协会会长张玉骉来到当阳峪,说:“绞胎瓷虽然专家和行业的人知道,但是大众知道的很少,是墙内开花墙内香啊。”一语道破梦中人,柴战柱决心把艺术绞胎瓷发展成新兴的文化产业,让绞胎瓷走出河南、走向全国,让绞胎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昨天的艺术品是今天的文物,今天的艺术品是明天的文物。柴战柱开始探索让“现代美学设计融入传统工艺,让传统工艺走进现代人的生活”的新路子,把现有的白色瓷泥用矿物质颜料调成赤、橙、黄、绿、青、蓝、紫,再加上各种间色,相间揉合制胎成型;颜色泥的介入使绞胎瓷由单一的黑白两色变得五颜六色,工艺绞胎瓷渐入佳境。

参加展销会让柴战柱看到了生机。他带着徒弟到北京、上海参加展销会,在那里,他不仅展示了绞胎瓷的文化历史和独特技艺,还听到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专家的建议,让他开了眼界、长了见识。回来后,他重新调整思路,把底蕴深厚、历朝历代的龙文化融入绞胎瓷系列作品,开发出更多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产品,推出焦作山水、太极、竹林七贤、韩愈等三大焦作特色系列,让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让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在绞胎瓷上“见人见物见生活”。柴战柱说,“瓷中君子绞胎瓷”的文化内涵,正是中国这一古老美学思想的延续。

2018年,喜讯又一次传来,金谷轩绞胎瓷艺术有限公司因拥有国家专利125项,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证明商标”。年底参加了“2019年中华老字号故宫过大年”展。在北京、深圳、上海、青岛、杭州等地都有他们参展的身影,参加国际性、全国性的博览会、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成果展,柴战柱边参展边请教前来参观的专家、边改进工艺,产品在国内外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从当阳峪到国内外,世界通过绞胎瓷看见了中国美,品到了中国风。

无数热衷于研究绞胎文化的爱好者们纷纷向柴战柱拜师求艺,他搞培训、带徒弟,带动一批有识之士从事绞胎瓷研发和生产。当阳峪,过去这个荒凉的山村,现在陶瓷企业有30家,形成了产业群落,成了全国文化产业示范村、全国美丽乡村,有近30亿元的绞胎瓷产业园项目正在陆续投资建设中,仿佛回到当年“埏埴者百余家,资养者万余户”的场面。柴战柱起草编制了当阳峪绞胎瓷河南省地方标准,先后帮助当阳峪申报“中国绞胎瓷之都”“中国绞胎瓷特色小镇”等五个荣誉称号,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留住乡愁。

传承的是技艺,留下的是精神。柴战柱怀着神圣的使命感,缓缓揭开“千年瓷都”神秘的面纱,款款向世人走来!

(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全国委员会供稿)

责任编辑:李方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