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匠汇·第二届轻工大国工匠|成新湘:绣花精神的传承者

来源:中工网
2022-11-14 13:53

潇湘女子自古给人以美丽大方、热情爽朗的印象。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湘绣生产部主任成新湘就是这样一位典型湘女,她不仅继承了这份生物印记,更传承了这片红色热土中蕴育出来的绣花精神。成新湘,高级工艺美术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从事湘绣已经三十一个年头,她始终秉承匠人初心,以振兴湘绣事业为己任,以推动非遗建设为目标,坚持传承刺绣技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亿万次穿针引线的静寂里,她用实干践行着“传播与传承湘绣文化”的忠实承诺,用“绣花精神”书写着新时代非遗传承人的责任和担当,成为新一代湘绣翘楚。

图片2

初入绣途崭露头角

成新湘1989年开始从事刺绣工作,当时是单位年纪最小的一个,她从最基本的花鸟开始学起,有很好的手性和悟性。在多位前辈师傅的指点下,她的绣艺日渐纯熟,并在此基础上开始绣制动物。她基本功扎实,在掌握了花鸟和动物刺绣的基础针法后,开始琢磨如何在传统绣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突破。慢慢地,她绣的花鸟和动物开始具有自己的特点,尤其在一次单位举办的刺绣技能比赛上,成新湘绘稿和创作了一幅双面绣猫头,她没有采用传统湘绣绣法,而是在白色透明底上,用较少的白色绣线勾勒出小猫的形神,仅在眼部、鼻部实绣,整幅作品考虑了构图的精准、虚实的处理以及工时的节省,作品灵气逼人,新颖得宜,受到老师傅们的一致好评和赞誉,显示出她绣制动物题材的潜力和敢于创新的精神。也正因为这一次精彩的表现,为她后来成为湘绣鬅毛针传人埋下了伏笔。

苦练绣技终成传人

鬅毛针是湘绣核心技艺,传承到第三代时,因湘绣行业发展受到市场冲击,面临人才断层和流失。2003年,成新湘所在单位成立了科研部,进行鬅毛针的传承保护工作,并请第二代传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爱云挑选弟子,亲授技艺。由于成新湘在动物刺绣方面的潜力,被刘爱云老师选中,系统学习鬅毛针法。

鬅毛针是湘绣独门技艺,专用于绣制狮虎,其特点是十分逼真,走兽毛发纤毫毕现,犹如真毛般质感强烈。鬅毛针易学难精,师傅教授方法以后,需要绣工自己领悟针路的布局和走势,用心思考,不断总结,反复练习。起初,成新湘凭着良好基础,迅速领悟到方法,但她在实际操作时发现,想是一回事,做是另一回事,既要考虑毛的走势,又要准确合理布针,不像平针要光亮,也不像毛针那样松软,要让虎毛真正“立”起来,并且要体现出力量,要适当地粗,不要一味地细。成新湘虽然基础好,但固有程序仿佛又限制了她,越想急着学好,越适得其反,遇到瓶颈难以突破的时候更加焦虑。她偷偷抹过泪,甚至想过放弃,刘老师一次次耐心地教导,同伴们一起加油鼓劲,单位领导的重视和关心,更不想、不服鬅毛针技艺在他们这一代手上失传,成新湘最终坚持了下来。她沉下心,自己尝试学画狮虎绣稿,根据老师的指导临画虎毛走势,认真观察动物园老虎的形态,查找老虎图片,研究前辈的狮虎作品,充分了解之后再开始试绣,绣不好就拆,拆了绣,绣了拆,反复数次,终于有了“毛从肉里面长出来”的质感。就这样,成新湘周而复始地练习和矢志未移的定力,使她对鬅毛针技法从初涉到熟练再到精通,有了质的飞越,她成功复制了刘老师的经典老虎代表作品《虎头》,并最终成长为优秀的鬅毛针第四代传人,也是其中最年轻的传人。

图片1

再攀高峰磨技升艺

成为鬅毛针传人后,成新湘并没有急着借助此技艺去打牌子赚钱,而是选择继续提升自己的技艺水平,开始了鬅毛针新题材和新技艺的创作学习。2008年,她和同事刺绣了双面全异绣《老虎和猴子》。这是一幅全新的动物题材作品,而且要在一层透明底料上一面绣老虎,另一面绣猴子,技艺难度升级,除了要用鬅毛针技艺外,还要运用湘绣双面全异绣技艺。双面全异绣被誉为“超级绣品”和“令人不可思议的魔术般的艺术”,代表着中国刺绣最高技艺。这一次,她有着更强烈的攀登技艺高峰的决心。双面全异绣技艺比鬅毛针技艺的要求更细腻,耗费时间更长,悟性和定力更强,仅有少数人才能完全掌握这一技艺,她和同事耗费一年半时间也才勉强掌握入门技巧。虽然这幅作品最终获得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艺萃馆最佳刺绣技艺奖,但在成新湘眼里却不是完美的作品,她也甚少提及这幅作品,始终在心里装着遗憾,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机会再次尝试,当年一起参与创作的伙伴也陆续退休,使得这一遗憾直至八年后才得以重新圆梦。

木兰圆梦匠心不息

双面全异绣《花木兰》是湘绣传世经典作品之一,一面是花木兰“万里赴戎机”的英雄形象,另一面是“当窗理云鬓”的女儿模样,由于两面形象差异大、色彩变化复杂,一直被列为复制难度最大的湘绣作品之一。为使经典不失传,也为圆心中的技艺高峰之梦,成新湘重拾经典,和学生一起开始了研究。由于作品原稿已经流失,留给成新湘和学生的只有三十多年前的模糊照片,清晰的蓝本、准确的结构是刺绣进行二次创作的基础,人物画稿更是蓝本中最为难创的题材,而作为艺术绣品,符合画理、造型结构精准是最起码的要求,没有画稿就是无本之木,这是摆在成新湘面前的第一道难题。通过单位多方寻找,终于联系到20世纪80年代购买首幅《花木兰》作品的机构,找到了当时拍摄的珍贵的数码照片,但并不是出自专业摄影,设计人员只能根据照片对原画稿进行复制再创,尽可能与原作接近。同时,成新湘和学生对原作的色彩分布不能准确把握,细节处理也没有参照比对。为此,成新湘请曾经绣过这幅作品的老师回忆创作过程,指导配色和指点创作难点、重点和细节,请擅长人物肖像绘画的大师帮助定准面部、颈部和手部结构。由于事隔多年,绣过的老师也不能完全回忆起来,最终仍然要靠成新湘和学生自己揣摩,可以说既是复制,也是创新。在正式刺绣前,成新湘和学生就已经用去半年时间做准备。开绣后,人物的脸部、衣饰和背景刺绣很顺利,用了近一年时间完成,主要是把绣线劈到比头发丝还细的程度,屏心静气一点点藏针隐线,一天下来基本看不出绣了什么,一周也就绣一个衣角的面积,难以很快看到效果,而这样的穿刺要重复千亿次,学生难免气馁,觉得绣成遥遥无期。成新湘一边鼓励学生,一边向技艺难点攻关,最长的攻关时间放在了人物头面与头发、头盔、头饰的融合,成新湘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反复调整,针线太细,针眼针迹肉眼难辨,用眼吃力胀痛不止,仍然坚持直到最后无法再拆绣和插针,终于完成了复制创作。复制这件经典作品前后耗费了两年多时间,绣面只有直径40CM,但小小头面所布的线和针迹要以亿次来计算,成品肉眼几乎看不到针脚,可谓天衣无缝,不仅让湘绣经典再现,也圆了成新湘绣制双面全异绣攀登技艺高峰的心愿。

图片3

2019年,成新湘带领团队成功仿制了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黄褐绢地“长寿绣”香枕。这件香枕上的刺绣纹样属于古老的锁针绣工艺,仿制技术含量高、难度大,在极细的地经织造及一系列脱胶、染色技术处理的底料上,刺绣部分仅45CM*10.5CM,涉及单面锁形针迹一万余个,仿制要与文物原纹样针迹长度、宽度、针数、针距完全一致,不能自行发挥,一针扣一针不能间断,需完全比照原物标本,多一针少一针、短一点长一点都不行,绣错一针则整条都要拆掉重新开始。成新湘和团队用30天成功完成仿制,完美再现2000多年前汉代高超的刺绣技艺水平。

三十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成为一名刺绣大师,需要不断地艰辛打磨,其中的清贫枯燥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这期间,也有亲朋好友劝成新湘跳槽、转行,但她始终坚守,并越来越坚定,早已将刺绣融入自己的血脉,她为此错过一些繁华街景,但更创造了许多艺途里程碑。成新湘用行动践行“绣花精神”,一针一线绣出当代手艺人的文化自信,传承好湘绣技艺,并努力创作时代精品,在前辈的辉煌历史成就上再谱新篇,被浓墨重彩地载入中国刺绣发展史册。

(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全国委员会供稿)

责任编辑:李方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