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业绿色技术研发 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理论

幻灯片

加强农业绿色技术研发 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余欣荣
2020-12-24 09:20:32  来源:农民日报

  繁荣、绿色的乡村产业是美丽乡村的基础。在我国农村经济已经走上由过去靠外延扩张转向内涵竞争发展的今天,虽然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乡村产业发展路径,但是在科技问题上,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必须走依靠科技进步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之路。

  12月11日,河北省南和县贾宋镇一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工人在智慧温室内工作。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要高度重视农业绿色数字技术对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作用

  农业绿色数字技术是指将农业绿色技术与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进行有机融合,对农林牧渔生产活动、产地水土气生产环境状况、农产品产加销全过程进行系统长期跟踪监测和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农机与农艺、硬件与软件结合,达到农业产业活动绿色化、智能化、高效化,从而以最小的投入、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好的产出、最好的效益的技术体系。

  大力研发应用推广农业绿色数字技术,对实施乡村产业振兴,促进生态文明,确保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是破解制约我国粮食安全“天花板”和“地板”双重挑战的关键举措。一方面,依托现有技术和耕地、水等资源,要实现我国粮食总产量再突破困难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依靠现有农艺型技术实现减肥减药增产增收,潜力极其有限。数字技术与农机农艺的有机融合整体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率,利用绿色数字技术与大数据实现农业投入品的精准决策,单位节水、节肥、节药效率分别能提高30%、35%和30%以上,这些都为突破制约开辟了新路径,注入了新动力。其次是促进农产品生产优质高效的有效保障。目前,我国居民食品消费正在加快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升级,“吃得健康”成为人民群众关注重点。农业绿色数字技术,为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提效降耗、减少污染、协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撑。第三是由应用倒逼农业生产标准化转型,打造产业创新链,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现实选择。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还不高,各种生产作业技术的标准化程度低,限制了农业智能化、规模化的发展。通过农业绿色数字技术的系统集成应用或单项技术的区域标准化应用,将极大促进农业生产向标准化、机械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实现从传统要素驱动为主向科技创新驱动为主的转变,为支撑绿色发展,真正实现农业世纪之变奠定基础。

  加强领导,自觉推动农业绿色数字技术发展

  前几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气候雄心峰会上提出“要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从绿色发展中寻找发展的机遇和动力。”我们要深刻理解、自觉贯彻、扎实落实。

  一是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区推进。国家要加快编制出台包括农业绿色数字技术在内的“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各省区市要依照规划,充分考虑本区域资源禀赋特征、农业特点、功能定位和突出技术难点,选准自身农业绿色技术与区域农业生产有机融合的有效路径与方案,更好发挥农业绿色数字技术对我国及各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引领作用。

  二是加大农业绿色数字技术研发应用。以农业生产全链条“卡脖子”问题为突破口,发挥政产学研农协同创新优势,组织开展农业绿色数字技术研发应用。要重视加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加强长期观测试验站建设,为农业绿色数字技术及其标准制定积累大数据提供技术基础平台。

  三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各类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高效推进体制。与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技术创新不同,农业绿色数字技术是以多学科、多产业交叉创新为支撑的农业与数字深度融合的创新技术。我国一大批创新型龙头企业,以更为灵活的运作模式、更为强劲的创新资源和实力,必然会成为农业绿色数字技术研发应用领域的主力军。各级都要支持发展以企业为主体、各类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农业绿色数字技术研发应用体系。

  四是加快建设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财政金融制度。要建立农业绿色发展稳定投入机制,强化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耕地保护补偿、生态补偿、金融激励等政策支持,注重发挥好金融、保险作用,创新绿色信贷、保险产品。要制定有利于包括绿色数字技术在内的科技研发与应用的财政、税收政策。要完善金融支持政策,通过绿色金融、保险产品等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支持农业绿色数字技术创新,使农业绿色发展真正成为我国乡村振兴的新动力。

  (作者系农业农村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理事长)

编辑:张苇柠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