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余 东:“窝案”就是可笑的“皇帝的新装”
//www.workercn.cn2015-08-21来源: 荆楚网
分享到:更多

  “残联理事长受贿办理假残疾证,民政局生产科长收钱通过年检。普通企业摇身变成福利企业,得以堂而皇之骗取税收补贴。”这是发生在江苏镇江丹阳市的一桩窝案。(8月19日澎湃新闻)

  贪腐总存在有一定的利益链条。为了“共同利益”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理想”,贪腐的人于是总是拉着一些人共同做坏事,然后共同拿些盖子、找些幌子、拉些串子想要将丑恶的事实掩盖住,遮些厚厚的“窗户纸”。“窝案”中的那些人也就是相互遮掩、相互掩护、相互包庇,“小团体”之内或之间形成“默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共同贪腐、直至一起抵赖。

  有这样一篇报道,五个农民组成的盗窃团伙,先后潜入多地的县委机关大楼里,搬走了至少4位县委书记珍藏在保险柜里的现金、茅台酒、金条、香烟等。然而,出现在警方笔录中的数额,一度大幅缩水。而某县委书记通过公安局刑警大队队长,把被偷的100万元改成了6040元。其他县委书记听说后,也纷纷效仿。这就成了对三方都是最有利的安排:小偷的犯罪金额少了,刑警队长的听命于领导的秘密保住了,县委书记可能涉及的贪腐也遮掩了。

  “窝案”中,因涉及到很多单位、很多人而让许多涉及到官员的案件变得诡异、蹊跷且异常复杂,官场生态体系因其在中间不断地搅动和干扰而成为不好笑的“笑话”。

  其实,任何的“窝案”的“攻守同盟”之间的联系纽带都只有一样——利益。原本相互配合、相互制衡的上下级同事,变成了“同流合污”的利益共同体,在暗箱操作和明目张胆的“保护伞”遮掩下,逐步形成了利益的链条。利益成为了“你来我往”、相互掩护的最大、最实在的载体。那其中的人也成了能推磨的鬼。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为他们之间只有利益的连接,毫无“两肋插刀”的勇气和纯真的情感。“人在做,天在看”,曾经的“海誓山盟”,再牢固的“攻守同盟”,再刻骨铭心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承诺都抵不过“对贪腐零容忍”的一针见血、刺刀见红。“再狡猾的狐狸也逃不过猎人的眼镜”,再“牢固”、“严密”的“攻守同盟”最终都没有逃过党纪政纪和法律的严惩,大快人心、酣畅漓淋。

  由此可见,“窝案”虽给各个贪腐案件的发现和查处造成了不小的阻力,也只不过是戳一下就会破的“窗户纸”,是一件众所周知的“皇帝的新装”。 虽然这些“联盟”在一定区域、一定时间依附得很紧、隐藏得很深、遮盖得很严,在“树倒”后自然也就“佛狲散”。

  终究来说,要破除这种黑暗的关系,要砸碎庸俗而肮脏的利益链条还是要管好权力,不能让权力有丝毫的任性。每一个党的干部都要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松不得。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寄托了人民的信任和重托,而不是自己为所欲为的工具,更不是钱权交易的资本、疯狂敛财的点金石。“新装”很容易揭开,到时羞愧和后悔的也只是自己。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