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徐 锋:“民间福尔摩斯”又立功,制度岂容再失聪
//www.workercn.cn2013-11-25来源: 广州日报
分享到:更多

    民间“福尔摩斯”的再三涌现及其“必杀技”的再三显灵,反衬了制度监督的失灵,也为一些地方、部门公信力的衰减敲响警钟。

    几天前,河南开封市农信社招考面试名单及成绩公布。一位考生下载了名单后,经EXCEL高手指点,竟意外发现这份表格中还有一份隐藏的成绩单“全本”,通过对比,他发现进入面试者中有24人在两份成绩单中成绩不符——完整版成绩单上只有三四十分,进入面试名单后却变成80多分。21日晚,开封农信社发布了大幅修改后的面试名单,被举报的24人全部消失,并发公告称此前系“委托承办笔试阅卷工作的第三方在成绩汇总时出现技术故障和失误”。

    每一个“民间福尔摩斯”睿智威猛身姿,背后总对应、对照着一些地方或部门的“粗心”与拙劣。我们感谢这位“新晋福尔摩斯”为社会又揪出并纠正了一个黑点。Web2.0时代的传播革命,再加上中央在信息公开方面的主动而为,在为公共政务查漏补缺的过程中,民间已经越来越显示出新的生力军之巨大功效。一个政府事项或公权人物的公开亮相,便意味着即将面临千万双眼睛的审视、检验和挑剔,而其中,以常识推断者有之,以情感决断者有之,以专业知识剖析者亦有之。所谓“高手在民间”,一个个“民间高手”的全方位扫描,总能找到一些纰漏、提供不少建设性意见。

    当然,按照正常的逻辑路线,对开封农信社招考“阴阳成绩”这类丑闻,人们接下来就会发问:假若,此次没有这位“民间福尔摩斯”的好奇心和韧劲,会不会有另一种纠错机制来发现这个集体舞弊行为?24名“来历不明”的低分考生最终是不是就要笑到最后?“礼失而求诸野”,在这种来自民间的“偶然性纠错”背后,又暴露了多少环节性制度失灵、流程性心照不宣?

    我们看到太多责任单位一句“技术故障”便轻松过关的先例。本来,对涉嫌“作祟”的涉事单位,绝不该过分相信“自查自纠”,绝不该搞“下不为例”,而必须举起问责的“戒尺”,每一次都确保处理到位,以制度的刚性惩前毖后、以儆效尤。然而,我们却看到,“临时工干的”、“技术失误”……这些智力含量并不高、明显有悖常识的托词借口,屡屡引发舆论哗然,却不知为何总能屡屡在很多地方被轻松放行。

    我们看到太多监管部门俨然置身事外、无须担责的先例。开封农信社招考事件中,这位考生说,他们发现这种情况后,向河南省银监局、河南省农信社等部门反映,“目前没任何部门给他们说法”。不仅没能及时控制流程、发现问题,而且事后的态度和响应速度堪忧。我们常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然而,以管流程、盯程序为重要职责的监管部门,有时却患上“青光眼”、“白内障”,甚至选择性失聪、失明。“民间福尔摩斯”的再三涌现及其“必杀技”的再三显灵,反衬了制度监督的失灵,也为一些地方、部门公信力的衰减敲响警钟。

    从制度设计上看,体制内的纠错机制应该发挥主流功效,以“流程控制”来防控舞弊、腐败的发生,而不应过度依赖体制外的“偶然性曝光”。从重污染企业成为“科学发展典范”,到被组织部门赞誉“政治坚定”者上任百日即落马、裸官被调查期间离奇外逃……一个个事件发生后,对失察的监管部门的追责,几乎鲜见,容易形成某种心理暗示:查出问题属于立功、监管失职无须担责。今天的中国,应该强化一种共识:监管失察就是失职、渎职,也必须问责。让上级监管者(主管部门)、内部监管者(单位纪检部门)承受被问责之压,方能在体制内形成一种监管的压力、一套“必须过问”的工作流程。这样,监管才真的是一把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非温柔迷离的花瓶。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