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我思我在-正文
体育不能有教授?
刘颖余
//www.workercn.cn2015-12-11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邓亚萍获聘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消息甫一公布,便引起剧烈的社会反应。有关调查显示,七成网民对此持质疑态度,只有三成表示支持和理解。舆论对此似乎也是弹多赞少。有趣的是,最激烈的言论出自法大校内,该校一教授发表微博,称“不与邓亚萍教授共处中国政法大学”“为洁身自好、拒绝污染计,本人决定逃离这所中国法学教育最高学府”。

  邓亚萍居然可以“污染”中国法学教育最高学府,我真怀疑,她是否有这样的“力量”。

  事实上,根据法大党委宣传部门随后的回应,学校聘任邓亚萍为体育教学部兼职教授严格遵守了有关规定,邓亚萍也完全符合该校兼职教授的相应条件。而且,学校聘请邓亚萍是做体育教学部兼职教授,不是教法学,主要是指导学校高水平乒乓球运动队的建设发展。法大希望,通过聘请邓亚萍为兼职教授,“能为进一步提升学校乒乓球高水平运动队成绩,营造健康向上的体育文化氛围发挥积极作用”。

  至此,事实已经了然:邓亚萍不是去当法学教授,而是去干乒乓球的老本行,以18个世界冠军、4个奥运冠军的身份,她出任这个体育兼职教授,应是绰绰有余。有这么大牌的世界冠军来推动该校的乒乓球运动和体育文化氛围,对学校当是美事一桩,何来“污染”之说?

  不可否认,在巨大的质疑声浪中,有些可能是源于公众对邓亚萍前一段政绩的差评,有些是出于对高校滥聘兼职教授弊端的不满,但也许还有为数不少的人是抱有这样一种心理:你一个打乒乓球的,怎配得上教授的头衔?再联想起前段时间某位中央财经大学教授的言论:高考招收体育特长生是对其他考生的不公平,“体育特长生仅限于四肢发达”,我们不得不感叹:时代在进步,但人们对体育的理解仍是“亘古不变”。这是中国体育之不幸,又何尝不是社会之悲哀!

  曾几何时,“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是人们对于运动员的认知:“有它不多,没它不少”,是人们对于体育活动的理解,“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吧”,这是人们对体育老师的调侃。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体育的认知在慢慢改变,体育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但在今日中国,体育依然没有回到它应有的位置。尤其是体育作为教育以及“塑造人”的功能,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开掘。相应来说,体育作为文化、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也远没有得到该有的尊重和发展。

  一位在高校从事体育理论教学的老师,曾这样描述他被问及自己专业时,别人的疑惑:“体育还有研究生和博士生?”“你们读到博士,是不是比本科生跑得更快,跳得更高?”“你们都研究些什么东西?”更有甚者,“体育还有教授?”“体育学院的课还有教材?”显然,即便是在今天,许多人对于体育的理解还停留在只是活动筋骨的身体层面。

  我其实并不希望邓亚萍是替体育受过,而且也许我永远也无法厘清,那些质疑邓亚萍获聘法大兼职教授的声音,到底有多少是出于对邓亚萍本人的反感,又有多少是源于对体育的误解。但我真心地期盼有那么一天,人们对于“体育教授”之类不再莫名惊诧。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