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青少年冲破“信息茧房”,需要共同担当和作为-中工网评-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评论

社评

帮青少年冲破“信息茧房”,需要共同担当和作为

工人日报-中工网评论员 林琳
2020-10-22 07:45:21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无论是相关政府部门、网络服务提供者,还是学校、家长,都是对未成年人提供网络保护的不可或缺的一环,并且要环环相扣,齐心协力。

  “孩子抱着手机刷个不停像是中了毒”“刷抖音、看快手成了留守儿童最喜欢的娱乐活动”——来自近日《半月谈》的报道显示,一些互联网平台正在通过算法,一味迎合青少年的偏好,向他们“投喂”大量无营养、高相似度的内容,让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受困于“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是一个传播学概念,指的是信息体系个人化导致的信息封闭的后果,通俗地说就是,在海量信息面前,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偏好和关注选择接收其中一部分信息,进而减少、忽略对其他信息的接触,久而久之,就会像蚕一样把自己逐渐禁锢于自我编织的“茧房”之中。

  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每个人的时间、精力只能支撑其接收一部分信息。而“信息茧房”的背后,还有着互联网平台、互联网内容生产者的推动——用户的每一次点击、浏览,都在网上留下痕迹,成为大数据的一部分,也成为相关平台给用户“画像”的基础。“算法”技术普遍应用之下,这一秒,某人关心了“土豆”,下一秒、未来很多秒,就会有平台给这个人推荐“土豆丝”“土豆泥”“土豆饼”等。

  如此现实语境下,为什么青少年的“信息茧房”问题尤其需要关注和警惕?

  因为他们大多是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缺乏对有些问题的清醒判断能力,容易被带偏。

  他们是互联网的“原住民”——有调查和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已达99.2%,显著高于总体人群的互联网普及率(64.5%);全世界每天有十几万名儿童第一次上网,平均每半秒就会新增一名儿童网民。

  这些或许都决定了,青少年一定会成为诸多互联网平台的“大客户”和“必争之地”,受到种种特别的“关照”和“青睐”。

  客观而言,互联网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和作用很大,比如,降低了获取知识的门槛,满足了社交需求和表达欲望,丰富了生活内容,激发了创作热情,等等,但一些负面效应同样应该引起重视。比如,有的网络平台娱乐化倾向严重,充斥猎奇、刺激、低俗的内容;有的热捧个别“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偶像明星”;有的不断推送各种血腥、暴力的网络游戏,打着虚拟世界的旗号歪曲历史、恶搞英雄……这些对青少年来说,往往是难以辨别和抵御的。也因此,一些极端事件不时发生——有的青少年因为模仿短视频中爆米花的做法,引发爆炸,导致伤亡;有的孩子因为看了用胶带、绳索整蛊他人的视频,“学以致用”地恶搞同学,导致意外;而刷父母的银行卡,打赏主播、充值游戏,已是常见“剧情”。有的青少年受网络负面影响,行为上跑偏,心理上失衡,最终可能出现价值观的扭曲和畸形。

  流量为王、逐利为上,互联网商业公司的商业属性使然。如果把板子都打在其缺乏社会责任,或者说让其承担起教育下一代、引领价值观的重任,并不对路,也不现实。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一个严肃且重要的教育命题,更是全社会要共同担当的责任。

  刚刚完成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新增了“网络保护”和“政府保护”两章内容,这一方面是对社会现实变化的积极回应,另一方面也说明对青少年的保护要扩大主体、扩大范围,要提供更全方位、多角度和层次的保护。尤其是在“网络保护”这一章,明确规定了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形成合力,培养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规定了网信、公安、教育等政府部门的具体职责;规定了网络保护软件等技术措施的应用;规定了互联网企业要建立便捷、合理、有效的投诉和举报渠道等——总之,无论是相关政府部门、网络服务提供者,还是学校、家长,都是对未成年人提供网络保护的不可或缺的一环,并且要环环相扣,齐心协力。

  在互联网时代,引导、帮助青少年借助互联网技术的正向作用、抵御其负面影响,从而更加健康地成长,这是我们对下一代的责任,也是对国家未来的责任。

编辑: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网评

e网评

现场·我在我思

来论·工事工评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