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重点推荐-正文
民营医疗机构练好“内功”更重要
赵昂
//www.workercn.cn2015-04-22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从本月初开始的“百蒲大战”,如今依旧硝烟未散,扑朔迷离。拥有大量民营医院资源的莆田(中国)健康产业总会,从4月5日起暂停与百度在竞价推广方面的合作。而百度方面则声称,打击虚假医疗的决心不会变,不会因为“问题医院”的抱团抵制而放宽要求,更不会与任何一家不合标准的民营医院进行合作。

  尚未落幕的“百蒲大战”,孰胜孰负,相对于这场大战背后暴露出的民营医院面临的瓶颈与困境,似乎已不那么重要。因为后者,才是民营医院需要正视的问题。

  莆田是福建著名侨乡,也是潮汕人的祖籍地之一,在八闽大地上,莆田人以善于在外经商而著称。而莆田人影响力最大的商业领域之一,便是民营医疗领域。根据莆田市相关负责人对外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由莆田人办的民营医院有8500多家,占全国民营医院总数的80%,遍布全国的医院体系,同乡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得“莆田系”在民营医疗领域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但是,和莆田系的医院一样,面对庞大的公立医院体系,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并不顺利。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公立医院总数为13396家,民营医院总数为11313家,两者从数量上相差不大。但是,两者在医疗服务能力上,却相差悬殊。公立医院卫生技术人员总数为383万人,民营医院仅有58万人,公立医院病床使用率高达93.5%,民营医院病床使用率只有63.4%.

  不可回避的是,民营医疗机构整体仍然面临人才软肋,而这一软肋制约着民营医疗机构的转型。

  一家医院,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医疗设备和医疗人员,而仅仅一纸编制,以及编制背后民营医院难以参与的医疗技术人员培养和晋升体系,就足以将优秀的医疗技术人员“套在”公立医院。没有好的医疗技术人员,即便购买再好的设备,拥有再好的地段,医院竞争力依然无从谈起。

  随着社会资本不断进入医疗领域,瞄准这一市场蓝海的不止家族式的民营资本,外资、国资、混合资本,都在涉水这一领域。例如刚刚投资45亿元建成的北大国际医院,其背后就是具有国资背景的北大方正集团。相较于依靠地域和亲缘纽带结盟的民营资本,外资和国资的资金都更加雄厚,管理模式更加先进,尤其是国资在编制背后的人才培养和晋升体系,对医疗人才的吸引力更高。

  换言之,相对于外资和国资,民营资本在医疗领域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正因如此,部分民营医疗机构才会过于依赖竞价排名带来的知名度和广告效应。

  同乡式、家族式的医疗机构管理和运营模式,在民营医院处于“游医”式的创业期,具有一定的“抱团”打拼效应。但这样的模式,创业易,却难以做强,并不适用于知识密集型的大型医疗机构。

  从现阶段来看,民营医疗机构突破人才软肋,尚需等待相关政策出台。但是,引入医疗机构职业管理人才,调整现有运营和营销策略,储备资源练好“内功”,是进入医疗领域的民营资本必须要直面的课题。否则,一旦政策红利到达,市场闸门打得更开,民营资本又如何在医疗领域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