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重点推荐-正文
文化点评
//www.workercn.cn2014-08-04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雷雨》公益场变“爆笑场”

话剧推陈出新才能吸引观众

  据中国文化报 北京人艺的公益场经典话剧《雷雨》,在纪念该剧发表80周年演出时遭遇了观众笑场,屡屡有观众在不该笑的时候哄堂大笑。饰演“周朴园”的演员杨立新在微博上留言称,“《雷雨》的‘公益场’真令人失望,这样的‘公益场’不演也罢!”北京人艺的公益场,即面向大中学生的低票价专场。

  背景

  1934年7月,剧作家曹禺创作的《雷雨》首次发表于由巴金任编委的《文学季刊》上,同年年底由上虞春晖中学学生演出,是为国内首演。此次开演前,北京人艺召开座谈会,邀请新闻界、艺术届多名专家,纪念曹禺先生《雷雨》发表80周年,而笑场事件就发生在当晚。当晚演出恰逢是以40元或80元票价,凭学生证购票的大中学生公益场。

  声音

  观众“吃菜花的鱼”:忍不住吐个槽。观众不是哄堂大笑贯穿全场,而是看到“周萍”的某些表演太做作,就是一个喜剧。而“周萍”夜探“四凤”窗户被关那一段,简直一个惊悚片。

  观众“Smiley_Li”:作为文学专业的学生,《雷雨》剧本有多棒我自认为是理解的。席间哄笑是有的,只能说是偶尔,观众的哄笑真的是由于表演之滑稽。舞台和剧本有界,严肃和滑稽全看功底。

  点评

  原本一次向青年学生介绍话剧的好机会,却变成了遗憾的笑场事件。在这一事件中,网友们的观点大致分为两类,一方认为是僵化表演使然,另一方则对青年人的文化缺失表示遗憾。

  事实上,发表于80年前的《雷雨》,的确是中国话剧史上的一部不朽经典。但是,其创作时的社会环境与今天已经大相径庭,年轻观众理解有所偏差在所难免,这不能完全归咎于演员的僵化表演,也不能完全归咎于年轻人文化缺失。

  要想把更多年轻人吸引到剧院来,需要的不仅是简单地重排经典,更要挖掘经典之作与当下社会的契合之处。另外,也需要多创作和排演一些符合当下年轻人文化需求的新型话剧。如果总是守着几部经典而不去推陈出新,埋怨别人“看不懂”,无助于话剧事业的整体发展。

北大宣布静园不会变成宿舍

文物保护各方讨论值得借鉴

  据新京报 北京大学日前宣布校内的静园将不会变成燕京学堂的宿舍,将按国家文物保护的要求,修缮后,作为学校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及交叉学科的教学科研办公用房。至此,引发北大校方、校友、师生以及文保专家们口水战的“静园事件”告一段落。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是该校在今年5月设立的教学科研实体机构,计划为中国国内和国外的学生开设的一年制“中国学”硕士学位项目,是“具有国际视野的开放、高端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计划”,首批学生预计在2015年秋天入学,计划招收100人。

  背景

  静园草坪目前是北大最大的一块草坪,也是学生课余活动场所之一,北大百年校庆文艺晚会的举办地。而草坪两侧的静园一至六院共六个庭院,其中四个为民国时期建筑,建于1926年,另外两个是1952年依据当初图纸所建。六个院落房屋均为木质结构,雕梁画壁,古色古香,为北大一景。

  声音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燕京学堂”院长刘伟:这一次,我们是很有诚意地和师生沟通,此前方案一直没有最终敲定。其实在项目的筹备、选址过程中,曾找过几十位专家教授听取意见,但因为方案还没有确定,所以没有及时公开信息。

  点评

  事实上,历史上静园本来就是宿舍,在民国时期是燕京大学的女生宿舍,五六十年代也曾是北大学生宿舍。换言之,即便被作为学生宿舍,只要管理得当,与文物保护也并不相悖,许多外国知名高校,古建筑也常被用作宿舍。以所谓文物保护来否决静园改造,其实理由并不充分。实在看不出,作办公室和作宿舍,对于建筑物来说有何区别?

  但是,一个学校的文化,是存在于所有校友的记忆中的。原来的静园改造方案,在一些北大师生眼里,被认为破坏了北大原有的文化氛围,将公共文化空间圈成了高端学堂的私享空间。北大把文物保护事宜交由各方讨论,这一点值得赞赏。当然,很多事情,也不能因为有人反对就因噎废食。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