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重点推荐-正文
一周大小事
//www.workercn.cn2014-01-16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农民工讨薪”

    成包工头讨债工具

    据《长春日报》报道,临近年关,许多包工头为早日要回自己的工程款,制造“农民工讨薪”事件。包工头张先生向劳动保障部门举报称,他和70余名工友共被拖欠工资90多万元。仔细一问,原来工人工资已经结清,这90万元是“大包”拖欠张先生的工程款。长春市劳动保障部门表示,一系列政策使得年终岁尾的“农民工讨薪”情况明显减少,而以“农民工讨薪”面貌出现的包工头要账情况日渐多发,有的伪造工资账、有的雇人假扮农民工、有的雇农民工“闹” 人社局,其实全是债务纠纷。

    「点评」:把农民工当枪使,这已不是新鲜事。工程尾款难以结清,一些包工头便祭出“农民工讨薪”法宝,利用社会对农民工讨薪难的关注,借着公众的同情和愤怒,为自己讨债。

    农民工需要明白,讨债和讨薪完全是两个问题,从法律上说,工程款拖欠双方是平等法人主体,欠薪则是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产生的问题。欠债欠的是包工头的投资回报或经营收入,而欠薪欠的是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如果将两者混淆,等于认同了用工单位、包工头逃避付薪的法律责任。更严重的后果是,承建方有可能通过层层分包、债务转嫁方式,将债务最终推到农民工身上。那么,政府和全社会关注和整治“农民工欠薪”的努力将大打折扣。

    包工头欠工友近两万元

    打工15年后寻人还钱

    据《大河报》报道,15年前,陈武现带着近百名农民工承包了洛阳市三个工地的工程。临近年关,工程的负责人突然消失了。一下子两万多元的工友工资全落到了陈武现的肩上。最少的欠50元,最多的欠900元,陈武现把每一笔账目都做了详细登记。背负经济和良心的重压,陈武现打过工,到工地干过活,贷款包车做过运输,还在街头卖过茶叶、水果、雨衣等维持生计。今年陈武现开始到处找寻自己15年前所欠工钱的60多名工友,希望能在春节前把钱还上。

    「点评」:两万元在今天看来并不算多,数额虽小,诚信无价。有人质疑陈武现为何不算上利息,但这样的质疑毫无疑问并非重点。有的当事人都早已忘却,而陈武现却仍然坚持寻人还钱,正如他自己所说,不仅把钱还上,更是把良心债还上。

    陈武现的精神可能算不上崇高,还钱的事迹也算不上先进,但却是一笔宝贵的社会财富。相比于精心考量利息问题的算计以及社会上仍然存在的各种欠薪事件的龌龊,陈武现值得我们尊敬和称赞。

    农民工夫妻喜中奔驰

    缴不起税很犯愁

    据《成都商报》报道,在成都打工的陈海林夫妻元旦当日购买一套208元的床上四件套,却意外抽奖获得一辆价值10万元的奔驰Smart轿车,但要真正获得这辆车还需要缴纳个税、车辆购置税、上牌等费用共计4万余元。陈海林夫妻的兴奋仅仅持续了几个小时,因为他们根本无法支付这笔费用,而且这辆轿车对他们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另外,这种Smart轿车属于两座小型车,并不好卖,这让陈海林犯了难。

    「点评」:后据媒体报道,陈海林这辆轿车最终以7.1万元卖出。陈海林打算拿这笔钱孝敬父母,给老家添置些日用品。

    天上不会掉馅饼,但即便好运气真的砸到头上,像陈海林这样的农民工却依然要为这“馅饼”犯愁。这份幸运之所以引来忧愁,根本原因在于农民工窘迫的生存现实。一次意外所得看似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使得他们的生活窘境有所缓解,但背后也折射出他们生活中的无奈,家庭、生活的压力让陈海林无从选择。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没有一劳永逸的办法,改善农民工的生存现状也不是一次慰问、一条政策就能办到的,这需要系统化的制度设计,也有赖于农民工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