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湖北日报:“以克论净”的环卫标准要融入参与意愿
//www.workercn.cn2014-11-19来源: 湖北日报
分享到:更多

  今年APEC会议保障期间,首次提出了“以克论净”的环卫标准,城市快速路、主干路以及APEC会议地点周边道路的尘土残存量不高于10克/平方米。记者近日从北京市市政市容委获悉,年底前将出台文件,“以克论净”的环卫标准将常态化。(11月18日《北京青年报》)“两只苍蝇”也好,“以克论净”也罢,正因为环境卫生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行业标准的新鲜出炉自然会引起广泛关注。“以克论净”走向常态化、规范化,将会对行业规范和城市卫生文明起到新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当下,“以克论净”不可避免会引起老百姓的质疑和担忧,成为公共舆论的靶心。

  这种担忧在于,作为一项拟出台的公共政策,“以克论净”在落地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政策统一性和执行灵活性的平衡——通过指标进行量化管理,能否真正地实现有效治理?老百姓的最大担忧不在于制度善意,而是担心“以克论净”落入“初衷良好、方法僵化、结果差强人意”的怪圈。一味追求标准的定量化、精细化,会不会忽视了标准本身的科学性和执行的可操作性?

  从2012年10月开始,宁夏中卫市开始实行“以克论净”。一项调研数据表明:中卫市城市道路浮尘合格率达98%,每平方米均低于5克。老城区地表垃圾合格率为94.5%至97%,新城区为95%至98%。从当地的实践经验来看,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以克论净”不能单纯指望环卫工人,还需要加大环保清洁设施投入;更为关键的是,要塑造人人有责、公众参与的氛围。

  透过“以克论净”这扇特别的窗户,我们不难发现公共服务理念的可喜变化:一方面,公共部门更加注重老百姓的切身感受,更加注重社会治理的成效,服务标准逐渐实现了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转变;另一方面,公众主动参与公共事务,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融入”的飞跃。较之公共空间的不断美化,这些变化才是争论背后最可宝贵的共识。

  从社会学上讲,人的现代化就是从“消极公民”转变为理性、主动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公民”。一方面,公众要发挥主体性,提升环保意识和参与环保的意愿;另一方面,公共部门要为公众参与创造条件、畅通渠道、提供便利,只有多元合作共治,“以克论净”才能落到实处。(杨朝清)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