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要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健全分级诊疗体系,加强全科医生培养,推进医师多点执业,让群众能够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从以上描述当中,可以看出一个清晰的脉络,即医疗重心有望下移,以满足群众在家门口看病的需求,缓解集中看病所导致的看病难。医疗重心如何下移,需要在就医模式、人才队伍建设、医院之间互动等方面着力。
首先,在就医体制上,必须建立起有利于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就医模式。当前,病人到哪里去看病,没有明确的机制约束和利益导向,由于看病存在求好求快心理,大小医院之间的收费差别也可以接受,病人更愿意舍近求远到大医院看病。因此,有必要建立分级诊疗体系,要求普通病、常见病首诊在基层;此外,应大幅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就医的报销比例,鼓励居民就近看病。
其次,在技术上,必须建立起病人愿意在基层看病的医疗队伍。病人之所以舍近求远,最基本的原因,是身边的医生技不如人,因此不惜多花钱、走远路,以换取更有保障的医疗服务。为此,必须大力提高基层技术水平,形成全科优势在基层、专科优势在中等医院、高尖技术在大医院的格局。这需要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大幅提高基层医疗队伍整体水平。
此外,在医疗机构互动上,让医生流动才能实现互补。基层医疗机构需要大中医院的技术支援,大中医院也需要基层医疗机构的群众基础。而实现优势互补,最佳方式是让医师多点执业早日实现。当高职称医生能到基层执业时,居民将更愿意在家门口看病。同时,医生深入社区,将增加与病人的联系,基层熟人社会相对融洽的医患关系,势必会随着医生的多点执业而走向医院,缓和医患关系。
医疗重心下移是医改的重点方向,本年度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此进行了明确,并以健全分级诊疗体系、加强全科医生培养、推进医师多点执业等多举措推进。由此可见,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的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