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文汇报:“赶考”远未结束
//www.workercn.cn2013-10-09来源: 文汇报
分享到:更多

    群众路线关联着党的最终奋斗目标,关联着人民当家作主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关联着党执政基础的牢固性,因此,反对“四风”是我们今天面临的一场新的考验,毫不夸张地说,这又是一场性命攸关的“资格考”,必须交出合格考卷,我们才有资格继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历程

    脱离群众是最大的危险

    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具有鲜明的时代属性,这当然是对党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光大,但更是应对现实挑战的重大举措。一个具有90多年辉煌历程的政党走到今天,清醒地认识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和风险是其重要原因。我们党的领导人反复强调: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无产阶级政党越是在艰难奋斗的时候,越是容易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而越是取得胜利和成就时,就越是容易骄傲自满和脱离群众。俄共(苏共)在20万党员时夺取了政权,380万党员时打败了德国法西斯巩固了政权,而在拥有1920万党员时失掉了政权,国家解体。其中的原因何在?苏联在党解散和国家解体前的一项民意调查颇能说明问题:认为苏共代表人民群众的被调查者不到10%.这就充分说明:最大的优势同时也是生命线,一旦丢失,生命也就终止。

    自觉接受人民的考试

    1945年,毛泽东同志和黄炎培在延安著名的“窑洞对”,考量的也是这一难题。毛泽东同志的答案很清楚,就是归结到民主,归结到无产阶级政党的宗旨和奋斗目标上,但毛泽东同志已经意识到,要始终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所以在进京执掌政权前,他清醒地提出了“赶考说”。谁在考共产党?当然是人民,是历史!

    长期执政,尤其是在取得了不俗的历史成就后长期执政,执政党容易产生一种幻觉,即考试已经结束,我们已经交出了优秀答卷。共产党可以下考场了吗?这是一个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今年7月11日,习近平同志在西柏坡参观时警醒全党: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赶考’远未结束”,这是极为重要的判断。无产阶级政党在自己的奋斗历程中,承担着诸多的历史性使命,许多使命随着历史阶段的结束而陆续完成,如中国共产党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实行改革开放、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等,但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始终存在而不会终结的历史使命。人民群众和历史始终在用这张考卷考察中国共产党,如果我们自以为可以退出考场,用不着再接受考试,基本上就是走上了一条疏离人民的自我毁灭之路。只有自觉接受人民的考试,才能够坚持我们党的宗旨和奋斗目标。

    “考卷”应时代的不同而不同

    为什么“赶考”远未结束?最根本的就在于:密切联系群众,与人民心心相印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生存方式,是其生命的体现形式。离开了这一生命所系,要么死亡,要么变质。

    对于不变的“赶考”来说,“考卷”当然是变化的,挑战会应时代的不同而不同。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考卷又具有什么样的内容呢?党中央已经为我们做了很精炼的概括,即坚决反对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毋庸置疑,这“四风”是比较普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全党需要共同清扫的对象,在“考试”中要作为共性和普遍性来把握。

    相对应,“考试”也存在个性和特殊性问题。在不同的部门、不同的领域以及不同的层级,在“四风”问题上都不可能是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应该根据中央的精神,认真对照检查,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

    以思想理论及文化领域为例,“四风”之首的形式主义就相当有市场。比如,在思想文化领域中也存在追求“GDP”的现象,动辄以开了多少会、作了多少报告、出了多少书、写了多少文章、做了多少课题、评了多少奖甚至花了多少钱,作为评价工作的标准。不符合某一规定形式的,再好也没用。这种把思想文化建设简单化、浅薄化的形式主义,带来了相当大的危害,是制造文化和学术泡沫的强大推手。显然,对思想文化领域来说,反对“四风”的使命依然是艰巨的。

    要有抵制“四风”的长效机制

    应对时代的挑战,着力反对“四风”,毫无疑问是一项系统工程,每一个党员、每一个公民都可以、并且应该积极作为,群众的参与是群众路线落到实处和进一步升华的前提。在这一活动中,理论界的使命是双重的。一方面,必须努力清除自身在“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应该为活动的开展提供理论的资源。有必要更加深入地分析“四风”形成和存在的根源,它们有其历史形态,也有今天的变异。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挖出历史的根源,也需要考察和研究它们今天赖以生长的土壤和机理;不仅要在活动中涤荡“四风”,还需要有抵制“四风”的长效机制,真正走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历史循环。

    群众路线关联着党的最终奋斗目标,关联着人民当家作主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关联着党执政基础的牢固性,因此,反对“四风”是我们今天面临的一场新的考验,毫不夸张地说,这又是一场性命攸关的“资格考”,必须交出合格考卷,我们才有资格继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历程。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