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刘萧磊:选择航天就意味着责任和使命
//www.workercn.cn2017-05-10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2013年9月25日12点37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快舟小型运载火箭成功将快舟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当日,新华社发布的寥寥数语,引发全世界关注。

  时年32岁的刘萧磊和同事们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快舟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先后参与云南鲁甸地震、巴基斯坦俾路支省地震、台湾花莲地区地震救灾和马航失联客机搜寻工作,在跟踪灾情变化情况、获取灾区图像信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看到快舟一号发射成功,刘萧磊第一时间想到给自己的爱人和女儿打电话分享自己的喜悦。往事历历在目,2008年9月30日,刘萧磊偶然发现自己刚满半岁的女儿面部有小红点,检查结果血小板数量一项显示为“0”,即没有凝血功能。女儿住进医院后,医生直接下达了病危通知书……

  当时,正是快舟项目最需要他的时候,看着病床上的女儿,他进退两难。妻子主动提出辞掉工作照顾孩子,让刘萧磊安心地投入到他所挚爱的航天事业中去。

  2016年4月24日,首个中国航天日。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与长光卫星公司在那天签订了我国首单商业发射合同。面对时间和技术的双重压力,为确保履约,刘萧磊带领快舟一号甲团队进入了没有节假日、不分黑白昼夜的工作节奏。

  11月中旬,近半个月刘萧磊和同事们工作到零点是常态,甚至连续几天奋战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钟,走出试验大楼,只有天上的星星和身后的背影读得懂他们的疲惫。在等待中打盹、在寒冬的旷野里吃盒饭,这样的敬业精神贯穿在快舟一号甲整个研制过程中,也最终保障了发射任务的成功。

  “在过去的10多年里,我和小伙伴们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快舟’系列固体运载火箭的研制当中,平均年龄仅35岁的团队攻克了多项创新技术难题,‘快舟’火箭的运载系数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很多人抱怨这个时代给年轻人的压力太大,刘萧磊却认为给年轻人的机会很多,“两弹一星”凝聚了第一代航天人一辈子的心血和汗水,而现在的青年刚刚走出校园就获得历史性的机遇,能够在祖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的大舞台上施展才华,何其幸运。

  “选择航天,就意味着责任和使命。”快舟系列固体运载火箭共申请专利130余项,多项技术属于国际领先、国内首创。在成绩面前,刘萧磊没有停步,继续向更高的目标攀登。

  本报武汉5月9日电 (雷宇  严烨)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