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快言快语-正文
听你说
//www.workercn.cn2016-01-07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地产企业别拿“学区房”忽悠

  @樊树林:很多房地产企业抓住家长的心理需求,将促销心思瞄在了学区房的噱头上,诸如“不买学区房,怎么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毗邻CBD、读名校、上户口”等让人心旌荡漾的广告目不暇接,而一旦房子出手,业主究竟能否真正体会到学区房的好处,能否享受到广告宣传炫耀的诱人价值,就不得而知了。几年来,因房地产企业的忽悠式宣传,各地发生了不少“到手实物”与广告差距很大的纠纷,但许多都不了了之,业主的利益受到了严重侵害。

  区委书记为啥没钱装修

  @谢伯弈:南京市溧水区原区委书记姜明声称“受贿迫于经济压力”,这全然是颠倒逻辑的诡辩。试想,仅凭公务人员固定收入,维持一家人的日常开销尚可,若“另立门户”并承担外来“家人”的起居食宿,收入支出难以平衡在情理之中,甚至捉襟见肘也不为过。就此而言,姜明与女青年非婚同居,还生有一女,这才有经济的“寒碜”,根源还在于犯有重婚罪的他生活作风不正。他声称迫于经济压力走上犯罪之路,笔者实在不敢苟同。

  “准生证”应退出历史舞台

  @谢伟锋:生孩子由“审批”过渡为“备案”,这种流程转变和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类似。后者压缩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逐步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不管是生育登记服务制度的改革,还是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两者都属于降低准入“门槛”的举措,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体现。不过,在生育登记服务制度的“升级版”中,我们更要关注“准生证”的退出过程。毕竟,生育两个以内(含两个)孩子的主体应是家庭,要回归这种属性,就需要破解“准生证”的硬性束缚。

  堵住“人死账消”的念头

  @任评声:中国历来有“死者为大”的传统,似乎人只要一走,曾经的一切就真的尘归尘、土归土,不该继续追问深究。正是在这种惯性思维下,一些正在接受组织调查或者组织还没有启动调查的干部,或是选择纵身一跃,或是选择投缳自缢,打的都是“人死账消”、能为家人留下不菲财产的如意算盘。好在,从军中老虎徐才厚到山西省副省长侯润厚,身故以后违法所得均被查处,标志着反腐风暴已从“活老虎”覆盖到“死老虎”,让“死遁”没了出路。

  改变“重养不重教”现象

  @张勇:留守儿童之所以受到意外伤害,主要还是他们安全意识薄弱,辨别能力不强,这与他们背后缺少父母的有效监护有关。但是,更重要的问题还是心理问题,一些出外打工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以至于出现“重养不重教”的现象。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家长提升对教育的理解和认知,社会也当为家长们提高理解和认知创设条件。如果一个孩子在婴幼儿期就不得不忍受与父母的分离,祖辈又难以给予他们替代的关爱,那么他们就难以避免会出现安全感危机,这容易使他们在成年后,产生对社会、他人的不信任和敌意。

  老板“钓员工”引发信任危机

  @吴左琼:老板在上班时间发红包,抢到红包的员工被当成上班玩手机处理。我们把行政执法中的“钓鱼执法”叫做“公权碰瓷”,那老板“发红包”“钓员工”岂不是引诱“违规”?上班抢红包固然不对,但也不乏偶然因素,以此认定这是员工的工作常态,则缺少理性和证据。更何况,老总不是时常以“发红包”方式拉近与员工的距离、活跃气氛吗?以这样的方式测试员工,可能引发老板与员工的矛盾。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