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别让学生作业变为家长竞赛
江苏东台 崔恒清
出书办报、做泡菜、幻灯展示、雾霾天数星星……有些作业让家长很无奈,最终沦为了“陪太子攻书”“拼家长智商”的成人竞赛。这种“脱离实际”的个中原因,值得深思。
再好的出发点,如果方式不当,结果也只会背道而驰。拿布置作业来说,小学生的知识、能力、视野都有限,哪些能承受,哪些有助于拓展素质,老师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即使鼓励动手、动脑,让三年级学生写一篇经济小论文也有点一厢情愿了。难怪有人说,这究竟是素质教育还是新一代应试教育?是给学生的作业还是拼家长的作业?如此看,一旦片面追求形式多样,总想不走寻常路而脱离实际,教育也就偏离规律了。
教育的形式创新要避免盲目赶时髦。一方面,老师不能用“拍脑袋”取代科学论证,作业是否有可操作性、是否适合学生、是否有现实意义、是否会衍生负担等,都需要经过仔细思考。另一方面,老师和家长的沟通很关键,即使不希望家长攀比、包办,想看到孩子原汁原味的稚嫩创造,如果家长蒙在鼓里、不知究竟,很自然会成为作业的附庸。少些奇葩作业的折腾,多些符合实际的锻炼,才能实现学生、家长、老师在教学效果上的共赢。
“知识改变命运”应一直成立
湖北武汉 杨朝清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3年应届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来自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是就业最困难的群体,失业率高达30.5%。寒门难出贵子不是新话题,而现实再次拷问“知识改变命运”美好愿景。
在就业的“理想国”中,就业质量应与一个人的教育、知识、创新能力挂钩,与家庭背景、人脉关系无关。但现实中,“出生”与“背景”总在关键时点隐隐作痛,让机会平等成为底层群体不可承受之重。而一些农村学子“毕业即失业”的背后,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改革命题:优质的教育资源集中于城市,优质的人脉资源集中于城市,“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上的学校越差,找的工作越差”,只有扭转这样的失衡,避免教育的“马太效应”,“知识改变命运”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知识就是力量。要让知识真正成为改变命运、增强社会流动性的动力,就需要全社会一起来创造更为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少一些 “萝卜招聘”“因人设岗”,多一些“英雄不问出处”“唯贤是用”,人力资本才不会白白流失,而有针对性地给予农村学子就业指导,在他们就业之路上多扶一把,也会让他们的人生之路更加稳当。
石家庄日报:眼见为实伤了谁? 2009-11-24 |
石家庄日报:眼见为实伤了谁? 2009-11-24 |
人民日报:重拳还需“高层”出 2009-10-29 |
廉 2010-09-10 |
先吃饱饭 2011-04-07 |
陈一舟:关注时事是“天性”使然吗 2011-05-03 |
浙江日报:“封杀”奥数为什么这么难? 2009-09-03 |
创造一个更好的中国 2014-01-28 |
光明日报:高考加分新政应体现公正导向 2014-05-28 |
浙江日报:“封杀”奥数为什么这么难? 2009-09-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