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不二情书:脱离现实的爱情,浮于表面的文艺
刘正中
//www.workercn.cn2016-05-11来源: 红网
分享到:更多

  由薛晓路导演,吴秀波和汤唯主演的影片《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正在热映,目前,影片票房已经接近7亿元大关,突破了由原班人马打造的前作《北京遇上西雅图》保持至今的华语影史爱情片票房纪录,创下了全新的国产爱情电影“最高指数”。(5月10日人民网)

  如今,在佳片稀缺的中国电影市场,一部口碑佳作过后,观众往往是依依不舍,期盼他日能够精彩延续。当然,制作方也很懂得察言观色,知道观众想要什么——情怀,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票房。显然《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的主创们深得要领,适时的推出了“第二集”,只是此番新作并非接续而是另起炉灶,仅仅披上了响亮的“外衣”。

  大叔还是曾经的大叔,女神也是当初的女神,只是北京不再遇上西雅图。影片拍摄走遍八城取景——澳门、香港、北京、重庆、温哥华、洛杉矶、拉斯维加斯和伦敦,偏偏片名的主角就缺席。打着“北京遇上西雅图”的旗号却非续曲,两段故事亦是南辕北辙,毫无交集。如此用意主创之心“昭然若揭”。

  影片讲述了身份背景迥异的男女主人公巧合地通过手写书信的方式互相联系,两人从最初的完全陌生,到一步步敞开自己的心扉,逐渐进行心灵的交流,再到最后爱上对方的爱情故事。汤唯及波叔的表演依然保持了前作的水准,张弛有度,而二人凭借着良好的观众缘,吸引着横跨电视大妈到小众文青的各类受众。汤唯饰的澳门赌城公关,一出场就很有王晶电影感,而真正的主角——《查令十字街84号》,让汤唯逃出赌城,兜兜转转,直至结尾才遇见洛杉矶吴秀波。难怪波叔笑称,这次拍的是“禁欲片”,纯属“笔友神交”。

  影片故事情节设定足够浪漫,甚至是神奇,搭配上精良服化,美丽风景,异国情调,再将海莲·汉芙的《查令十字街84号》作为重要的“爱情线索”,着实拉高了影片的格调,托起了影片的文艺气息。尽管通篇脉络清晰,但是主线略显单薄推进生硬,支线亮点颇多喧宾夺主,刻意地追求文艺古典腔调恰恰削弱了对人心刻画的力度,也使得对情感细节灵魂契合两性差异的探讨全部流于肤浅。平心而论,影片很好地完成了爱情故事的叙述,整体也算中规中矩,只是表面的华丽,遮挡不住内核的平庸。作为一部爱情片,这样爱情太过矫情,太不真实,甚至是过于理想化;作为一部文艺片,有文艺的架势,却无文艺的实质,娇柔在情节中的文艺也只不过是点缀、陪衬,穷其所有也难将“文艺”触及心灵。

  作为学者型导演,薛晓路想讲的很多,并不只想谈谈情说说爱。然而想要的太多,却忘了为何要出发。实则,原本一个在赌场逃避人生的“小虾”与一个洛杉矶小小房地产经纪的故事,硬要插入《查令十字街84号》牵姻缘线,借口向女作家海莲·汉芙百年诞辰致意,其实只是将我们平淡铜臭人生升值至文艺腔的童话。上回《北西》尝试指涉各样社会议题,如美国的非法月子团伙和海清饰演的“拉拉”女同等。“前度”的丰满,凸显“现任”的消瘦。尽管导演不想靠“前度”的决心值得赞扬,但是受制于“投资体制”的枷锁,影片剧本足够“折腾”,进而扭成了全球化版“澳门风云”+“情书”。

  拍戏就好像是在谈恋爱,最好不被“前度”所限。如若假手于“前度”阴影之中,往往接踵而至的作品都是“鸡肋”续作。不看,觉得难以释然前作的情怀;看了,又感觉难以纾解新作的平庸。结果总会不及初恋般令人回味。《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有别于其他续作,有想跳出“体制”约束的意愿,但又不得不向“体制”束缚低下高贵的头。毕竟,想要兼顾老板和大龄文青的感受并非易事,而如此“夹缝求生”最终也只能落得尴尬收场。

  笔者认为,置身中国电影市场之中,无论是电影人还是投资者都应该庆幸。现今中国电影市场的包容性可谓海纳百川,来者不拒,不谈影片质量,不提投资制作,不问情节内容,只要有噱头,有明星根本就不愁取回投资成本,剩下的仅仅只是赚多少的问题。在这样“旱涝保收”的盛世之下,投资者也应该回馈一下中国电影市场,适当地放开权限,给有魄力、有想法的电影人足够的空间,别只想着票房至上,回报率为先,而将电影的整体创作束缚在既定的模式之中。而作为电影人也理应多些勇气去闯一闯,去试一试,有心无胆的创作只会坠入岁月的长河匆匆流逝。毕竟盲目的观影年代不会长存,在如此乐观的受众环境下都不愿去用心,拿诚意创作,等到观众真的不愿再被“烂片”遮住双眼之时,要用什么,又能拿出什么来争夺票房,赢得口碑呢?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