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张天明:借鉴硅谷模式的大学“身影”
//www.workercn.cn2015-03-12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主战场在哪里?说企业固然不错。但随着研发型大学与科技型企业日益高度融合,大学在创新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大学不再只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而正成为创新发展的主战场,基于两个“相结合”:一是科技人才的培养与科技产业化实践相结合。当代大学可分为研究型大学和研发型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研发型大学比研究型大学更注重与产业化相结合。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是研究型大学,学术贡献高,但对当地经济的带动力不是太强;美国的斯坦福、哈佛大学是研发型大学,不仅搞研究,还搞开发,注重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是当地经济发展的火车头,硅谷就是斯坦福校园经济的外溢。二是大学园区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相结合。大学的研发能力是母机、是核心,校园经济是形态、是空间载体。传统的竞争是应用技术的竞争,主战场在企业; 未来的竞争将是前沿科技的竞争,主战场在大学。某种程度上说,未来谁抓住了大学,谁就抓住了世界前沿科技,也就抓住了世界竞争的主导权。

  1951年,斯坦福大学率先在校园里创办工业园区,不仅改变了斯坦福大学的格局,也奠定了硅谷的知识经济模式。据不完全统计,有5000家世界处于领先水平的高科技公司可以追溯到斯坦福大学的创意、教职工或者学生。斯坦福成了名副其实的硅谷创新的主阵地。一方面,大学里的教授和学生走出了“象牙塔”,成为了创新主力军,很多人甚至直接创办企业,把自己的研究发明变成了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大学成为创新氛围最浓厚的地方,各种发明创造、风险投资、研究论坛、法律法规等创新元素在这里交融汇聚。

  世界不可能只有一个硅谷,上海已经吹响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号角。以大学为核心开辟创新主战场,上海也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世界五百强企业有300多家在上海设立了研发机构,上海有五十几所大学、十几万在校大学生,中科院有十个最强的所在上海,拥有航空航天、装备制造、船舶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以及金融、贸易、航运、法律等现代服务业,以及1000多家科研院所和行业技术中心,近2000家大中型骨干企业以及40万家科技型创业企业。上海既要建世界的工厂(即国际经济中心),还要建世界的实验室(即国际科技中心)。

  要使大学成为建设科创中心主阵地,应从五方面入手:一是积极集聚国内外知名研发型大学,打破办学一元体制,鼓励教育竞争。二是积极引进国内外顶尖人才,为国际级大师云集上海创造条件,解决他们在子女入学、医疗等方面的后顾之忧。三是大力推广“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联动模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四是积极发展科技金融,创新融资模式。五是加强黄浦江两岸、环淀山湖、环滴水湖科技创新产业带规划。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