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国际-正文
缅甸若走向民族和解,中国乐见其成
环球时报社论
//www.workercn.cn2016-09-02来源: 环球时报
分享到:更多

  缅甸21世纪“彬龙会议”8月31日在首都内比都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昂山素季极力促成这次会议是要推动解决缅甸的民族问题,她将此视为决定自己执政成败的关键领域。

  1947年,也就是缅甸实现独立的前一年,昂山素季的父亲、缅甸开国领袖昂山将军在掸邦的彬龙镇召集不同民族首领开会,签署了决定建立统一缅甸联邦的《彬龙协议》。昂山素季把新的民族和解会议命名为21世纪“彬龙会议”,有着缅甸社会都能读懂的寓意。

  缅甸的民族问题十分复杂,它独立近70年,内战也几乎持续了同样长的时间。缅族占缅甸人口的约2/3,占据着全国相对富庶的1/3国土。全国有134个少数民族,大多生活在相对偏僻地区,但占了国土的近2/3.少数民族要求高度自治,但其居住的区域有大量矿产资源、山林和水源,由于和中央政府谈不拢,很多少数民族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即中文简称的“民地武”。它们与国家军队以及彼此之间战事不断。

  有些少数民族是中缅之间的跨境民族,比如实力较强的克钦族在中国境内是景颇族,果敢族通常被看成是汉人。缅甸有一些人存在一种天然的怀疑,认为中国支持了跨境民族搞武装割据,西方舆论更是每谈缅甸民族冲突几乎必提中国,进一步引导缅甸社会就民族问题抱怨中国。

  然而中国长期奉行不干涉缅甸内政的政策,北京还被广泛报道支持了此次“彬龙会议”的召开。近日缅甸媒体说,由于北京的影响,至少有3支少数民族武装对“彬龙会议”的态度变得积极起来。

  事实上,民族和解在任何国家都是巨大挑战,世界各地的情况显示,外部力量推动内部和解的效果通常都很有限。缅甸需要付出自己的努力,中国愿意发挥建设性作用,但缅甸不能指望中国的一个态度就能决定民地武在攸关自己核心利益问题上采取内比都希望的立场。

  中国自己的民族问题都不能说百分之百解决了,我们对缅甸的和平稳定怀抱善意,但北京实在承担不起一些缅甸人所希望我们揽下的责任。

  北京官方从未发表过有可能对缅甸民族和解造成不利影响的言论,连中国媒体都意识到缅甸民族问题很敏感,谈论缅甸事务时很谨慎。应当说中国尽了邻国为缅甸促和的最大努力。

  英国殖民者当年统治了现代缅甸的各个民族,统一的缅甸联邦建立后,巩固各民族共同的国家认同是项艰巨工作。这次“彬龙会议”虽然召开了,但是缅甸各地的战事并未全部停止,参加会议的民族和武装并不全,这个国家的民族和解可谓任重道远。有消息说“彬龙会议”将半年召开一次,若如此,将是务实的做法。

  缅甸大刀阔斧地解决民族问题几无可能,全世界鲜有国家做到了这一点。但是形成一个积极解决问题的方向却是完全现实的,那样的方向会为缅甸全社会注入信心,扭转国家政治气氛,从而开启良性循环的进程。

  没有中国人希望我们的邻国缅甸长期动荡,缅甸内战的炮弹数次落入中国境内,可以说我们是缅甸内战的被殃及者。美日等国是带着对华开展地缘政治竞争的心态关注缅甸的,至少部分是这样。怎么有利于挑拨中缅关系,那样的情况对它们就是最好的,不管缅甸是否会因此痛苦。

  而对中国来说,缅甸首先是我们的邻国。哪个大国希望邻国乱,愿意如何处理同邻国的关系成为烫手山芋?中国人常说的“亲诚惠容”周边政策是真诚的,所以说,我们真心祝贺21世纪“彬龙会议”召开,并祝愿它是缅甸逐步走向民族和解的决定性转折点。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